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选登
加强我市水利建设 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建议
2017-07-21 5663
来源:本站
作者:信息管理员

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集体提案

民建武汉市委员会

  武汉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首位城市,更是刚刚颁布的《长江经济带规划纲要》中明确的超大城市。武汉的城市建设,事关国家战略的实施,事关武汉未来的发展空间,事关广大市民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武汉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道路交通设施不断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地位不断提高。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急剧扩张,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的矛盾问题不断凸显:城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推进缓慢,骨干水利建设项目和管网改造项目建设滞后,规划水系被侵占,应急保障系统不完善,特别是现有排水系统标准偏低问题更为突出:全市现有外江抽排泵站能力仅为980立方米/秒,不足规划需求2400立方米/秒的一半,现有排水管网仅70%达到一年一遇标准,且排水干管干渠缺口达400公里以上。这些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由此导致部分区域在汛期常常发生严重渍水内涝,影响了武汉城市形象。特别是2016年7月特大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给受灾地区企业和市民财产造成了较大程度的损失,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完善城市内涝防御体系,提升城区排水能力,是广大市民强烈的要求,是彰显我市独特滨江滨湖城市魅力,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需要。为此,建议:

  一、加强城市规划执法,严格控制城市湖泊、水系的侵占

  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一些规划中的河湖水系,以及为湖水提供消纳空间的生态系统被迫为房地产开发让路。因此要遵循“给雨水留出路、给雨水找出路、必要时给雨水让路”的理念,加强对现有水系湿地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尤其对城市低洼区的河沟、坑塘等,建设时应严格控制蓝线范围,例如武昌区汤逊湖、南湖周边等区域,应严禁盲目填埋,增加内涝风险。规划部门应加强监管,对占蓝线的项目,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对圈占、侵蚀城市水体、水系行为应严格处罚。

  城市内涝防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相互配合,改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模式,从空间、时间上全面统筹城市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减少城市径流,落实排水建设、维护资金。

  二、充分挖掘城市水体的调蓄排涝能力,强化排水设施的保护和维护工作

  我市中心城区及新城区共有166个湖泊,湖泊总汇水面积达5925.2 km2,正常水位时的水面总面积达到779 km2。但水系割裂、湖水出路不畅,缺乏有效的科学调度等实际情况制约了湖泊防涝调蓄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此外,我市湖泊淤积严重,平均约为湖泊库容的30%,因此有必要加大湖泊联通工程建设,加强湖泊的清淤疏浚,使各个湖泊的调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既可以缓解城市内涝现象,同时也节省泵站运行费用。

  加强对湖泊水系的调度管理,规范武汉市湖泊设计规划特征水位的含义,完善湖泊“控制最低水位”、“控制最高水位”等与湖泊参与汛期调蓄密切相关的水位参数,结合有效的科学调度进一步发挥湖泊的调蓄作用。

  应进一步加强城市排水灌渠的清淤工作,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灌渠的排涝能力。城管、环保部门要加强监管,防止道路垃圾、杂物、油污直接进入排水管网;各区及城建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工地的管理,确保排水管网的疏浚通畅。要积极修复改造中心城区的排水管系,逐步清除历史欠账。

  三、积极推进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加快地下管网信息系统平台的构建

  市、区政府应针对薄弱环节,通过抓源头、还旧账、补短板、谋长远的工作举措,重点建设一批排水设施项目。光谷、南湖地区是目前我市内涝最为严重的地区,根据周边现有管网排水系统的矛盾,应尽快打通汤逊湖-野芷湖、巡司河-野芷湖两条连通渠,加快巡司河第二出江通道工程建设,加快南湖连通渠道综合整治工程,新建野芷湖-南湖连通渠,在中南民族大学内新增排水通道,增设和改造提升重点区域泵站的排水能力。

  地下管网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实现管网信息的数字化与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城市内涝应急水平的基础工程。应加大对气象、建设施工等涉水信息整合力度,对重要点位进行实时监控,对城市内涝进行综合评估,提前进行预报预警,以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四、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

  对于城市水利建设应未雨绸缪。建议在城市规划中将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蓝线划定与保护等建设控制指标纳入土地出让条件。规划部门应加强监管,对未能落实指标的项目,不予办理核实手续,从而间接促进各类建筑雨水回收系统的普及,结合我市当前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鼓励居民和城建部门开展各种形式的城市雨水利用,真正贯彻“渗、滞、蓄、净、用、排”的现代水利统筹理念。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推动适合我市的各种形式PPP水利建设运行模式,加快我市水利建设事业发展。

  课题组:方正、赵晶课题组  

上一篇: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有效施行...

下一篇:

关于推动街道行政管理体制...

申请入会

会章会史

武汉民讯

慈善关爱基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