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选登
关于促进“互联网+”武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建议
2017-07-21 5903
来源:本站
作者:信息管理员

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集体提案

民建武汉市委员会

  制造业是武汉经济的主体,是我市创业创新的主战场。“互联网+”最重要的是加制造业,要大力推进“互联网+武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认真抓实《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实现到2025年全面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为全市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为我国迈入世界制造强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和完成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5000亿元的目标。

  2015年,全年机械装备、汽车、家电等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其中纳入智能制造的企业产值达到700多亿元。我市智能制造产业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拥有武重、华工科技、武船、东风汽车公司、南车长江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家,如制造装备数字化中心等,省部共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家,拥有长江动力公司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5家,组建了“国家高档重型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武汉中国光谷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一批产业联盟;智能制造产业体系正初步形成。呈现出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辐射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的产业带。工业云、虚拟现实VR、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中的产业创新活动在武汉正蓬勃开展。虽然我市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行业地位不高,品牌声誉不强。武汉智能制造业还缺乏整体品牌效益,大量代工生产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缺乏定价权,利润分配话语权,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企业品牌建设进度缓慢。

  二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创新实力还不足。高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还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研发还有较大差距。以企业为主体的智能制造业创新体系还不完善。高校科研实力和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企业创新存在脱节现象。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低,还未形成以智能制造品牌企业为核心,上下游适中的产业集群。

  三是智能制造产业的统筹协调管理意识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与智能制造相关同厂商的产品间兼容性较差,集成难度大。产业加速跨界融合与条块分割的行业管理体制的不适应。还没有建立起能够应对行业基础信息资源共享的业务协同保障机制和监管方式,制约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

  建议:

  一、加快我市高端智能制造产业的品牌建设

  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加快我市智能制造产业布局,做好东湖高新区、青山区、江夏区和东西湖区的智能制造产业的集群,打造“武汉制造”的品牌,通过一批龙头企业带动高端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培养一批在自主创新品牌效应、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优势的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成为武汉“长江新区”的重要支撑。积极参与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制定,抢占制高点,把武汉制造的标准和行业规范融入“中国制造”的标准体系,打造一批在市场与社会公认、集质量、技术、服务、信誉为一体,以质量和诚信为核心的武汉品牌。要支持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重视宝钢和武钢合并的机会,盘活武钢厂房、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的存量资源,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区。

  二、加强我市智能制造的核心创新实力的建设

  通过创新驱动,吸收、研发和掌握智能装备的关键核心技术,由“跟随发展”赶上“并跑发展”迈向“引领发展”。加快“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步伐,支持华工科技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加大对“武汉智能装备工业技术研究院”等7家工业研究院的科研投入,积极引导和激活“国家高档重型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六大产业联盟在市场中的活跃程度,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加强协作攻关。充分发挥我市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作用,攻克关键难点,研发核心技术,提高高校与智能制造企业的关联度,加快研发成果和技术的转化,使高校成为企业的大脑,企业成为高校实验基地。政府要加强对智能制造“通用技术”的研发投入,突破核心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有效降低企业的改造成本,加强智能制造的宣传推介、技术咨询、系统管理等技术服务。

  三、尽快搭建我市“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创新服务平台

  要建设武汉市面向智能制造中小企业的云服务中心,为企业的智能制造产品提供有效的推广服务平台;政府应引导企业之间进行深度的交流与融合,为智能制造领域的中小企业加速两化融合和转型升级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服务。尽快树立工业4.0大革命的意识,在互联网时代更加具体的明晰与智能制造相关的物联网、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软件等关键技术产业的发展路径,提高跨部门、跨行业的统领全局的管理能力,利用大数据资源,建立开放的智能制造企业及行业的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指导企业加速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产周期的信息集成和跟踪服务,帮助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在线实时监督、运程故障诊断、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网上支付结算等增值服务。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以“灵敏制造”同步“先进制造”。

  课题组:邓超华课题组  

上一篇:

关于大力推进我市文化与科...

下一篇:

关于武汉加快建设国家旅游...

申请入会

会章会史

武汉民讯

慈善关爱基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