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重要提案
民建武汉市委员会
武汉位于国家规划的“五纵五横”综合运输走廊的中心,是全国四大铁路枢纽城市之一、六大区域性航空中心之一、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速公路网重要节点城市,是全国为数不多集铁、水、公、空为一体,且各种交通方式均较为发达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2016年6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联合公布了全国首批16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武汉市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集装箱铁水联运示范工程成功入选,标志着多式联运正式步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总体来看,武汉开展多式联运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依然存在很多亟需完善的地方:
一、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特别是集疏运节点设施建设滞后。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阳逻港、滠口场等三大枢纽没有有效的衔接,阳逻港至江北的铁路一直没有修通,导致铁路集装箱进入阳逻港只能靠公路接驳,转运费用高、效率低。港区后方集疏运能力不能适应前方装卸能力的要求,压港、压货、压船常常发生,严重拖延货物运输时效。
二、各种运输方式的组织效率不高,联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铁路、水上、民航的运输优势没有被挖掘出来,大量浪费铁路和水路长距离运输资源,不仅影响整个系统的集疏运效率,增加运输成本,也加重公路运输的负担,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三、多式联运市场主体缺乏,技术创新、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偏低。武汉单一代理和运输经营本地化的倾向严重,运输代理企业规模偏小,缺乏跨地区、跨行业的、具有规模优势的多式联运承运人,无法从整体上形成成本和效率优势。现代化多式运输手段落后,集装箱运输的技术含量较低,运输、仓储、装卸和搬运等物流环节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移动互联网、物流网、大数据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少信息交换、共享的通道和平台。
四、地区部门间协调难度较大,管理缺位和交叉管理问题并存。目前,水运和公路运输由交通部管理,民航由民航总局管理,铁路由铁总管理,缺乏统一的交通运输管理机构,不同运输方式的主管部门间的权利与责任相互交叉,彼此间又缺乏协调合作,不能形成统一的多式联运管理体系。地方政府存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过度竞争等诸多问题,不利于多式联运跨区域发展。
针对多式联运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围绕“提升枢纽承载能力、衔接转换能力、运输组织能力、部门协调能力、网络辐射能力,促进港口升级、经济升级、城市升级”的战略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探索多式联运集中管理,统筹协调各部门,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加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统一组织和领导,把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的各方资源率先整合起来,同时积极与属地铁路、民航、邮政行业主管机构进行沟通协调,依托物流局,加快健全多式联运规划统筹工作机制,实行多式联运的集中统一管理。抓紧研究出台鼓励多式联运的配套政策,规范经营主体、操作程序、责任划分、保险赔偿等,为全程联运组织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逐渐放松对运价、线路、货类等经营管制,探索形成有利于多式联运发展的定价和价格调节体系。
二、高标准规划综合性枢纽和集疏运通道,构建高效覆盖的多式联运网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多式联运枢纽和节点的建设布局和功能完善,靠近港口集装箱的码头和泊位设计合理的公路换装点、内河换装点和铁路换装点。沿江重点建设江北快速路、江南快速路,垂江重点建设疏港公路,打通串联起新港主要港区,并通过省道、国道辐射内陆。加快建设江南、江北沿江主干铁路和四大铁路场站,优先推动吴家山铁路中心站到阳逻港的铁路专线建设,借用阳逻电厂专用线增设铁路支线到武湖港区。争取成为全国“空地联运”试点城市,谋划阳逻港至天河机场、鄂州顺丰机场快速通道,策划建设第二机场、国家航空货运中心及武汉港的货运通道。
三、大力引进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主体,鼓励运输技术和组织模式创新,提升物流运输集并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多式联运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引导传统货运企业跨运输方式协同协作。大力发展货运代理业,完善货运中介代理制度,最终实现“一次托运、一份单证、一个费率、一次保险、一个平台、一个多式联运经营人全程服务”。鼓励改进运输技术,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开展铁路货运高速、重载方面的研究,率先探索高铁参与多式联运的技术突破。研究吴家山铁路中心站和阳逻港共同出资成立法人实体,整合汉欧国际物流园、滠口铁路集装箱货运场站、阳逻综合保税物流园等核心资源,按照市场化方式打造共建共享的超大型物流基地。
四、整合完善多式联运服务平台功能,对接湖北自贸区改革试验任务,增强武汉开放型经济优势。整合各类功能平台资源和政策优势,打造满足各种运输方式的货物通关、保税、换装、仓储、中转、集拼、配送等需求的多式联运功能服务平台,提高港口内陆空间和海外空间的通达性,推动港口腹地向“一带一路”拓展。依托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建设,加强铁路口岸、水路口岸、公路口岸与光谷的交通通道联系和对外贸易投资服务协作。依托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在水运口岸和铁路口岸分别设立监管区,形成“前港后站、一体运作”的水铁联运模式。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协作,提升多式联运货物通关效率。依托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推进两园区一体化运营,东西湖园区通过铁路和汉江青锋码头,采取水上集装箱快巴短驳运输模式,与阳逻港快捷有效衔接,构建铁、水、公、空四位一体的口岸联动服务平台。
五、有序拓展港口经济辐射圈层,推动跨区域的信息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多式联运枢纽和节点的全方位联系。依托以港口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中心建设,抓好港口腹地拓展,有序延伸辐射范围,提升武汉在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商贸物流集聚能力和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建设跨区域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促进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相关环节与多式联运承运人、海关、国检、口岸等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实时共享和互联互通。发挥企业的骨干作用,共同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推进多式联运货运枢纽设施、载运工具、装载单元、转运工具、多式联运单证的标准化。加强与其他交通枢纽城市、国际多式联运重要节点城市的联系,努力构建以推进区域协作为目标,多层级、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跨区域协调机制。依托武汉港务集团的出资方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上港集团物流公司的资源优势、资本联系,加强与上海航运中心联系,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大通道。提升与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联运能力,加强“汉欧”和“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的资源整合,打通欧亚大通道,主动参与丝绸之路沿线合作。
课题组:刘艺璇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