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集体提案
民建武汉市委员会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要求至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要实现全国七千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扶贫攻坚将是未来五年党和政府一项重要工作和中心工作。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我市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主要表现在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地区性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贫困地区水、电、路、医、学等公共产品保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机关和干部蹲点帮扶等扶贫体制机制得到落实,贫困人口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享受更多保障和免费服务,贫困人口经济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目前我市现有贫困人口大多集中于城郊的271个行政村。
虽然我市扶贫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是宏观和微观两个极端线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的地方和扶贫工作组过于宏观,只见有宏观政策和项目,不见对象不见成果,撒撒胡椒面,过场走了一年又一年,物力和人力貌似花了不少,但是不具体、不精准,成效不突出。有的地方和扶贫工作组过于微观,短期行为过多,只顾个体短期脱贫,不管整体长期脱困,完成任务心态较重,貌似完成了任务,结果工作组一走,对象又返贫了。
二是一刀切的现象比较突出。一刀切简单,不动脑筋,容易操作,但实际效果很难保障。有的不分地域,不结合实际,一套方案走到底。有的不论对象,不论需求与否,一个政策走到底。两种作法都没有因地制宜,没有因人施策,实际效果都不好,群众不满意。
三是脱贫又不可持续问题还没有解决好。脱贫后又返贫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对返贫的原因虽然各异,但一个共同点是不可持续的问题没解决好,没有注意扶贫对象“精神”上的脱贫和生活方式上的脱贫,所以贫困反反复复。
四是扶贫没能实现全覆盖。贫困农民是扶贫的重点对象,但是城镇之中也还存在一些贫困人员,他们也需要得到关注和帮助。
精准扶贫是中央对过去我国多年来扶贫工作经验和教训总结后提出的重大决策,精准扶贫相对的是粗放。为了更好地搞好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精准扶贫,宏观与微观统筹兼顾
在制定好扶贫攻坚计划、政策体系,年度目标,考核办法等政策的同时,也需要对我市区域扶贫进行具体的客观分析。我市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老区、苏区,路、水、电、医、学等公共产品保障不力是造成贫困的大环境,环境不改变,个体的精准扶贫难以实现。
产业是地区发展的关键,也是扶贫脱贫的关键平台。区域产业发展必须站在宏观角度来考虑。个体微观脱贫也需要对准区域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大产业实现精准扶贫脱贫。
二、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大批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存在于留守人口中。要解决这些人员的脱贫,必须立足实际、立足当地、立足自然禀赋,制定个性化的脱贫方案。防止脱离实际、脱离当地、脱离自然禀赋的短期性和不合理行为,帮助他们发现资源、运用资源、用活资源。
要实现精准扶贫,必须因人施策。有的是因病致贫,则需加强治疗和医疗保障扶持;有的是因灾致贫,则需加强救济;有的是因智致贫,则需加强培训教育,帮助掌握一技之长。要尽力避免再次出现代际遗传因智致贫的问题,注重治疗和生育健康的干预。总而言之,扶贫不仅是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三、精准扶贫,意在长远,注重实效
产业是地区发展的基础,也是脱贫扶贫的关键平台。没有优势产业的发展,脱贫是没有根基的,是不可持续的。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如黄陂区在北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通过长期努力,终于见得成效,帮助二十多万农村人口吃上旅游饭,一大批贫困人口实现了永久脱贫。
应注重社会服务机构或产业公司发展。基层的社会服务机构或专业公司长期驻扎在基层,与老百姓接触多、了解多、专业知识多。政府应更多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更多地落实扶贫脱贫的政策。政府则加大考核检查力度,这也是扶贫工作的创新。在这方面,台湾农会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要注重农民素质的提升。要根据贫困对象的年龄情况,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帮助其掌握一技之长。贫困对象的子女要尽量帮助完成更高学业,掌握一至两门专业技能,帮助就业,鼓励创业。
四、精准扶贫,努力做到扶贫人群全覆盖
中央提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就是要求扶贫人群全覆盖,以保证政策公平,全面实现小康。这里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贫困对象的动态管理,二是城镇贫困人口的帮扶。贫困是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所以对于贫困对象要实行动态管理,进行建档立卡,并及时消号和补号。对城镇贫困人口,要发挥社区基层组织和公共社会组织的帮扶作用,通过政府买岗等手段,帮助他们尽快脱贫。
课题组:吴立群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