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选登
关于科技创新驱动武汉工业新倍增的建议
2016-03-09 4596
来源:本站
作者:信息管理员

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集体提案

民建武汉市委员会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通过“工业倍增”取得的经济成就巨大,有目共睹。展望“十三五”,在经济新常态下,工业发展的低要素成本优势逐渐消失,我市以生产性投资为主的工业倍增投资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武汉市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之支点”、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武汉城市圈的龙头城市,要明确其自身经济发展战略核心定位,即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实施“工业新倍增”计划,巩固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争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工业新倍增”是“工业倍增”的升级版,强调新动力、新要素、新路径、新模式的“四新同步”的倍增,是生产性投资向创新性驱动的倍增,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过程中的可持续倍增。我们建议:

  一、聚焦政策发力点,提高政府引导带动作用

  一是整合创新资源。将包括科技经费在内的创新资源集中化,加强部门之间的统筹整合力度;实现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机制,对中小企业使用、租赁费用实施补贴;提高科技投入效率,提高武汉市政府研发(R&D)经费支出。二是强化技术创新市场导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构建武汉产业技术创新机构网络,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市场导向下开展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共建、开发融合的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三是建立和完善微小企业技术进步贷款补偿机制,通过风险补偿、贷款增量补偿、贴息等方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技术进步贷款投放。四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承担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省市科技计划优先向企业开放,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原则上必须有企业参与,鼓励企业与国外研发机构开展技术攻关。

  二、夯实中坚产业2.0,借助2.5产业推进制造业两端升级

  我市制造业要“补齐2.0,并行3.0,示范4.0”。一是培育中坚产业,夯实工业2.0。通过财税政策引导中坚企业视角内向,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升级;积极培育武汉本土自主品牌,打响武汉制造的“质量金子招牌”;落实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建设;培育企业未来需要的员工;以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引领传统产业改造。二是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借助2.5产业推动武汉制造业两端升级。对于集中在价值链低端生产的制造业,可以借助2.5产业(信息技术),从产业链两头发力,提升研发、销售和服务的效率,从而提升产业附加值。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布局智能制造业,以“一带一路”为契机“走出去”。帮助解决武汉产能过剩问题,并借助新兴经济体资源与劳动力成本优势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我市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结构,充分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提升制造业的整体素质。

  三、按照“独立成市、产城联动、城城互动、园园互补”的总体要求,做强做大四大工业板块

  一是建设产业链体系。各板块应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以形成产业链为目标制定各板块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展各板块主导产业的领导型企业,以其作为板块发展的推动器和龙头,通过领导型企业的发展来引导产业链建设,实现产业链整体升级。依托领导型企业,发展大量同性质的中小型企业,作为领导型企业的补充。发展主导产业的“相关产业与支援型产业”,这些延伸的产业主要是营销、采购、物流等于生产直接或间接的生产性服务业。二是提高产业链集聚度作为核心。对新企业进行引导性发展和选择性发展,对资源消耗大、创新能力弱且与产业链相关性不大的企业应加以控制,让其逐步转移、转型或自然消亡。除领导型企业外,其他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产业链中的一个节点,各企业的技术、产品、品牌创新都与产业链相关,纵享产业链溢出效应带来的好处。三是以发展和聚集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创新升级。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聚集作为“十三五”规划重点。在制定“十三五”规划中,突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地位,调整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将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积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为生产性服务业聚集提供地理空间、资金以及相关政策上的支持。

  四、发展大学科技园,推动研发设计产业发展集聚

  我市应充分利用科教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借助大学科技园培育创新创业氛围,引导师生进入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将高校科研成果与创意尽快孵化成产业。一是学习上海 “三舍得”做法:“舍得腾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学就近就地拓展,舍得把商业和地产项目让出来建设大学科技园区,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整治和美化大学周边环境”。二是各所大学科技园应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形成发展集聚带。武汉大学在生命科学、地球空间应用、水利水电工程、道路桥梁与建筑设计等具有很强实力,鼓励在其周边发展“环武大知识经济圈”;华中科技大学凭借电子信息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光电子、智能制造业需要的软件设计与智能穿戴产品设计企业、形成“环华科知识经济圈”;还有华中农业大学的生物技术、武汉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都可以各自优势成立设计类企业,形成各自的“知识经济圈”,随着这些知识经济圈的扩大,将来会连成“知识经济带”。三是政府应学习中关村模式,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实行股权激励。

  课题组:刘传江课题组

上一篇:

关于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确保...

下一篇:

关于加快我市信息服务业发...

申请入会

会章会史

武汉民讯

慈善关爱基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