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集体提案
民建武汉市委员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成为推进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
再制造是制造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产品可以降低成本50%,节约能源60%,节约材料70%,减少污染物排放80%以上。先进工程技术在再制造中的应用,可以将旧件再制造率提高到90%,而性能和质量却能达到甚至超过原型新品。再制造可使废旧资源中蕴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缓解地球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减少大量的报废产品对环境的危害,是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最佳形式和节能资源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展绿色再制造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两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契合中央“五大发展”的绿色发展的理念。2009年美国再制造业产值已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废旧产品重新利用早已成为一种普遍做法。再制造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重要产业,2005年全球再制造产业产值已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美国的再制造产业规模最大,达到750亿美元。
据统计,我国目前各类机床设备保有量约550万台,居世界第一,但数控化率不到3%,役龄超过10年的传统机床占60%以上。未来5-10年将有大量机床面临淘汰,机床再制造作为一种基于废旧机床资源循环利用的机床制造新模式,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上海等城市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在再制造技术和规模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已初步形成产业化回收、拆解、清洗、再制造等完整再制造产业链。在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工程机械、打印耗材等领域具备了较强的技术优势和一定的产业规模。
武汉市作为老工业基地,也在积极推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再制造行业主要集中在机床、工程机械、冶金设备、激光技术、汽车零部件等行业,涌现了华中自控、千里马、武重、武钢重工、宝德机电等龙头企业。2014年,全市再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近10亿元。不过我市的再制造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上海、苏州等城市有较大的差距,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市再制造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再制造批量优势尚未形成。目前我市再制造企业大多规模不大,仍停留在“作坊式”的时代,还不具备产业化的实力。一些拥有场地和设备的装备制造厂主要用来制造新产品的生产任务,没有精力从事再制造业务。部分从事再制造业务的机床制造企业也只投入很少精力,还未将再制造作为主业来抓。另外,我市役龄超过10年的传统机床等机械设备占60%以上,未来5-10年将有大量机床面临淘汰。大量的废旧机床要么回收进钢厂被炼成最初级的钢锭,要么流向落后地区,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安全隐患,要么干脆成为固体垃圾被填埋。我市的再制造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批量优势,再制造的社会组织成本比较高。
2、利用互联网的综合服务平台尚未建立。再制造行业供需信息仍然通过传统市场渠道获得,供需双方没有互通互联,未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两化融合”形成充分有效的互联沟通,还缺乏专业再制造的互联网构建的旧产品交易,再制造实施方案招标、再制造产品销售、再制造服务等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再制造产业发展云制造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3、政府对再制造产业的引导、监管和扶持力度不够,企业积极性不高。再制造产业的引导和监督管理不够,还缺乏再制造产业在“十三五”规划时期产业发展的总体谋划及详细时间表,也缺乏国家权威的标准和规范。政府在创造有利于再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上,还不够明确具体,缺乏有效的市场引导。在税收、商品注册管理等方面,政策配套还不到位,致使企业发展的愿望和后劲不足,部分企业存在畏难情绪。
为此,建议:
1、强化政府发展再制造产业的统一规划。针对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短板,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确立发展目标,整合再制造优势资源,完善支持配套办法,通过全面推进互联网技术与现代物流,对再制造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激励企业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着力打造我市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分工合理、产业布局优化的再制造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国家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积极打造和申报国家级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2、建立利用互联网的综合服务平台。在设备再制造领域,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为企业搭建六个平台或中心,即信息服务与交易中心、再制造旧件回收物流中心、设备拆解清洗中心、检测鉴定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生产配套中心等六个公共服务平台。要通过互联网构建企业的再制造B2B平台,搭建具有旧产品交易、再制造方案招标、再制造产品销售、再制造技术服务、产品跟踪、物流与供应链、融资等功能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再制造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再制造设备库和专业技术专家人才库。
3、鼓励发展云制造。云制造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面向服务对象的制造新模式。将实现对制造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等生命周期的资源整合,提供标准、规范、可共享的再制造服务模式。可以使再制造业用户像用水、电、煤气一样便捷地使用各种再制造服务。通过建立“工业云服务平台”,以较低成本实现企业间产品设计、工艺规划、再制造等生产活动和再制造资源的组织链接与互动协同。让互联网在制造业展现充分的变革力量,使“云”“网”“端”成为再制造业的新基础设施,企业与用户可随时互动,实现定制化生产。
4、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再制造企业的积极性。要将再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培育,落实国家《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等相关政策,加大对再制造产品的生产补贴,减免相关的税费,减轻企业的负担,增大再制造企业的利润空间。完善配套政策保障体系,尽快制订和落实涉及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再制造产业发展创造优良的软环境。完善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增加再制造行业的产品质量责任条款,规范再制造产品的生产者、消费者责任,逐步将产品再制造行业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激励再制造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工信部再制造试点企业并给予奖励。
课题组:邓超华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