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武汉市委员会
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出现的特殊弱势群体。我市现有18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6.5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31554人。由于家庭教育、亲情关爱的缺失,他们普遍面临学业失教、心理失衡、亲情失落、行为失范、安全失保等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不断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政府主导主抓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尚未形成合力;二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缺乏专项经费保障;三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和人身安全问题突出,成长环境有待改善;四是社会关注度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社会化服务模式亟待建立。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事关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大社会民生问题。为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健全考核体系
调整成立武汉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市政府、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妇联、团市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卫计委、市体育局、市文新广电局等单位组成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统筹协调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要强化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责任,在教学中加强人格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完善学校监护网。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纳入全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对相关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专项考核。建立新城区领导干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联系点制度,带头开展结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
二、加强市区联动,落实经费保障
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和倾斜力度,切实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对接收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区级财政参照市级财政标准配套安排补助资金。要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幼儿园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软硬件条件。要重视和加强对寄宿学校生活老师的培训管理,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和责任心,改善他们的工资待遇。建管并重,重视解决已建成的10个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的设施维护、人员工资、助教补贴等日常运行费用问题,并继续加大对服务站的建设投入,争取2014年再建成10个服务站。
三、优化成长环境,促进身心健康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统筹协调,优先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增加编制,配齐音体美学科和心理辅导老师,并有计划安排市内年轻优秀的文体老师、师范院校大学生到农村学校从教、实习,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加强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室、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及小卖部、图书杂志摊点的清理、整治和监管,净化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健全权益维护网络,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登记制度,加大对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行为,特别是留守女童性侵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维权“绿色通道”。将行为矫正纳入关爱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问题留守儿童的帮教转化工作,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
四、引入社会组织,扩大社会参与
要积极探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机制,采取社会化运作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中来,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精神抚慰、安全知识教育等服务,提高关爱服务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解决留守儿童工作长效管理难题。
要完善社会关爱服务机制,扩大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和优势,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老教师等社会力量,组织开展各种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活动。鼓励爱心人士、企业家开展捐建关爱服务站,捐赠图书、文娱器材等爱心行动,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温暖。要加大对以“留守儿童第一校”新洲邾城四小为代表的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激励我市文学工作者开展相关文学作品创作,发挥典型事迹、人物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提高社会关注度。
要强化家庭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加强对外出务工家长和监护人法定义务、家庭责任的宣传教育,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家庭教育知识培训,提高家教水平和监护能力。
(课题组:张文彤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