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选登
关于加强和创新我市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建议
2012-04-06 2083
来源:本站
作者:信息管理员

(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3号建议案原案之一)

民建武汉市委员会

  随着我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然而,社会管理方面,特别是基层社会管理变革相对滞后,许多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的利益诉求和社会服务需求在社区还得不到满足,传统的社区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鉴于社区承担的社会管理责任日趋重大,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基层社区管理的模式和方式,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目前,我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社区行政化倾向较重,自治性较低。社区居委会承担了过多的行政职能,成为政府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一条“腿”,造成社区干部不堪重负、疲于应付,与社区群众的联系少,严重影响了社区居委会自治和服务功能的发挥。

  2、居民社区意识淡薄,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积极性不高。社区居民普遍缺乏自治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的主动参与意识,社区也缺乏相应的引导措施,居民对社区还没有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有的居民对社会管理的申诉和建议不是通过正常途径来实现,而是采取群体上访、动辄诉诸于新闻媒体等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

  3、基层社会组织发育不足,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市基层社会管理过度地依赖政府,加上一些领导对公民社会认识不足,不肯大胆放手社会组织的发展,社区中各类社会组织少、小、散,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不高,持有社工证的人员少,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工作人才队伍”目标要求相差甚远,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4、基层社会管理中对新生事物、新生人群等关心和重视不够。我市各级政府部门对现代社会呈现出的网络信息化、群众诉求表达多元化、群众利益价值多元化等带来的变化准备不足,政府部门政务信息公开步伐远远落后于网络的发展,政府信息被动公开甚至不公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信息的公信度。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人群思想活跃、社会参与意识强烈,同时又面临着就业、住房等多重压力,不少人偏居城市角落,成为“蚁族”、“毕业即失业族”,社会对这些新生人群的关心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为此,建议:

  一、严格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审批制度,减轻社区居委会负担,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一是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鄂发[2011]26号)》的文件精神,严格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审批制度,减少机关、部门交办事项,理顺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权责关系,从根本上改变把社区组织作为政府下级单位和街道的派出机构的做法。如果确实需要社区承担和参与的任务,可采取签订协议、购买服务等的方式委托社区组织实施,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进行。

  二是切实减少各类检查、评比、观摩和会议给社区带来的沉重负担,让社区居委会集中力量搞好社区建设和服务。

  三是改革社区居委会工作考核和监督办法,建立民主评议制度,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社区建设成效的标准,提升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主导性,使社区工作能够按照群众的需求能动地开展服务。

  二、创新社区管理与服务,繁荣社区文化,增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社区归属感

  一是要强化居民的社区主人翁意识,拓宽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渠道,搭建居民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的平台,组织和引导居民依法有序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如推行居委会成员“公推直选”,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自治意识;在街道、社区设立“居民议事角”,召开社区听证会、恳谈会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新形式,让居民重视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正确行使自已的民主权利;创造和发展“社区社会事务听证会”、“社区对话”等自治形式,提高社区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

  二是创新社区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如针对一些上班族早出晚归、办事不便的问题,为社区居民提供电话预约上门服务,拉近与辖区居民的距离;借鉴广州市的经验和做法,设立以家庭、青少年、长者等重点群体为服务对象的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综合、优质的服务。

  三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繁荣社区文化。要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不断完善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活动室、社区广场等文化活动设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体、科普、娱乐活动,如社区趣味运动会、露天电影等,消除社区居民之间的冷漠和疏离,融洽邻里关系,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是鼓励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内部食堂、文体场所和科教设施等向社区居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便民利民。如北京的部分中央机关食堂向辖区街道内60岁以上的老人开放,方便居民就餐的做法值得借鉴。

  三、大力培育基层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

  一是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大力发展运作规范、类型多元、分工明确、管理有效的各种社会组织,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同时要注重发展志愿性、公益性的非营利组织。政府应当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生态环境,加强政策引导,减少行政干预,降低准入门槛,实行税收优惠,并尽可能在活动场所、政策指引、以及信息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二是加快社会组织与政府彻底“脱钩”的步伐。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减少他们过多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赋予他们更多的社会管理权能。

  三是加强立法,通过法律的手段,明确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工作范围、经费来源、管理手段、管理程序等。

  四是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设立社区专职社工岗位,引导专业人才进入社区工作领域;逐步提高社工人才薪酬待遇,保证社工薪酬不低于同等条件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水平;建立评选优秀社工的激励机制,把社会工作人才的表彰奖励纳入政府人才奖励计划。

  四、加大对新生事物、新生人群的关心和服务力度

  一是要加强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网络平台已成为群众反映民情、表达民意、汇集民智,实现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有效载体,政府及社区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方便、直接、有效的互动沟通方式,利用网络、微博等载体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要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分类办处理、反馈、监督的长效工作机制,及时回应网民呼声和诉求,吸纳网民好的意见建议,改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要探索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注重培养网络评论人才,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及时发出正面的、有说服力的声音,及时回应网民关切;要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建设,把握舆论引导和事件处置主动权,减少社会震荡。

  二是针对网上虚拟社区日益活跃的现象和趋势,建立“社区网络发言人”,主动发布社区各类活动动态、热点新闻、便民信息等,吸引网民参与讨论。

  三是要高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新生人群,破解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维护难题。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努力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提供有效保障。

课题组:吴立群课题组

上一篇:

关于借助网络化手段 打造面...

下一篇:

关于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

申请入会

会章会史

武汉民讯

慈善关爱基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