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武汉市委员会
武汉要达到“两型社会” 建设目标,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节能减排,降低污染排放。这一目标追求,与低碳产业强调提高产业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高度一致。低碳产业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它倡导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武汉属于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新型产业发展不够充分,近年来环境承载力日趋严峻。我市工业经济中钢铁(18.9%),汽车(14.6%)、机械装备(14.2%),烟草食品(11.25%),石油化工(6.9%)等传统行业占比过高,五行业之和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近65%,由于钢材、汽车、石化等产业,对化石能源的需求量大,必然导致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据测算,如果在现有经济产业结构上搞“节能减排”,不论措施如何得力,到“十一五”末期,武汉总的“三废”排放量在现有总量上还会增加20%,到“十二五”期间可能更严重。因此,武汉的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环境状况,决定了武汉的产业发展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
我们建议:武汉市要围绕建设“两型”的要求,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革,力求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建立高层次的领导决策机构,负责制定我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决策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事项,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低碳经济工作等。同时,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把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将发展目标、工作任务逐年分解到年度计划中,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目标,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科学规划和积极推动武汉市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化产业的集群、循环与共生发展
产业生态化调整是指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促使各个产业内部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遵循产业生态学原理,不仅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源消耗和污染负荷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而且彼此之间形成产业内部或产业间互相关联、共生共赢的生态产业链,实现各产业持续、高效率地利用能源和资源,最终达到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武汉市应尽快制定对第一、二、三次产业进行生态化调整和重组的发展规划,构建产业间的生态化协作体系,逐步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发展新兴生态化绿色产业和用生态化技术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并举的措施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
三、进行有利于能源环保产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创新
新能源与环保技术(简称EET)产业正在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热点。武汉城市圈发展EET产业,顺应了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和新能源技术革命的潮流,切中了湖北乃至国家中长期发展面临的能源紧缺这一要害问题,能为“两型”社会建设和全国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及技术支撑;同时,又能有效发挥湖北的科教优势,引导海内外EET产业的创新资源向湖北武汉集中。
大力发展新能源与环保产业,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和产业基础,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型的核心。重点依托青山环保产业基地,突破性地发展以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风力发电、节能装备、电力环保、水环保、循环经济等为重点的EET产业,培养一批大中型企业,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使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要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扶持力度,运用资本市场,支持EET产业发展。
四、积极发挥EMC(能源合同管理)模式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有关部门应制定和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培训计划,充分认识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机制,使EMC产业尽快成长起来。要制定和规范合同能源管理的制度体系。一方面,将政府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纳入同级财务预算,坚持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加快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实现;另一方面,规范EMC进入政法机构节能改造市场的资质要求。学习国外经验,实行准入制度,挑选有资质的EMC进入;编制政府机构节能的项目指南,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保证节能效果的实现。加快政府能源管理机制的转变,以市场带动节能效率的提高。节约能源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合同能源管理的市场机制模式将对节能产业的形成起到巨大的作用,应以此为契机加快政府节能机制的转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节能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节能信息发布制度,加快城市圈节能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五、进行构建绿色信贷(GC)体系的机制体制创新
2007年7月,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它要求各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
绿色信贷是环保部门和银行业联手抵御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促进节能减排,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经济手段。应为实施绿色信贷做好充分的准备(战略准备、政策准备、人才准备、组织机构准备、产品准备 );商业银行与政府监管部门共同着力,构建绿色信贷激励机制;规范政府行为,为绿色信贷推行扫清地方保护主义障碍;加强与环境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与互动,营造良好的绿色信贷实施环境。
六、加强科技创新,构建低碳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研究制定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政策,加强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以及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协调,用好低碳经济专项资金,加大科技研发经费、企业技改和挖潜改造资金对低碳经济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积极扶持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
首先,加大低碳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力度。鼓励企业创建低碳经济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重点开展低碳经济技术攻关,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各类废弃物回收处理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废弃物“零排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废旧家电拆解处理技术、中水回用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等。在研发新技术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
其次,积极推广生态设计。从设计源头开始,推进以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资源节约和环境影响最小为基础的绿色产品生态设计,以绿色材料产品、可拆解循环产品、节能节水型产品、环境无害化产品、功能替代型产品为重点,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最后,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机制,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培养循环经济建设所需各类人才。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省内外、国内外专门人才,加快培养与引进发展绿色产业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
课题组:刘传江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