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会员、方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磊反映: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是“三化”大武汉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必然选择。武汉作为中部特大城市,全市人口近1100万人,生活垃圾日均产量已达12000余吨,预测到2020年生活垃圾产生总量达13400吨/天,并且还会逐年递增,垃圾处理形势严峻。
目前来看,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并不缺乏先进技术和智能设备,主要问题存在于个体认识和引导宣传上:
一是垃圾分类意识不足。虽然许多垃圾桶对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做了区分,但却少有人按照垃圾桶标明的分类标准进行区别投扔。此外,许多家庭只设置一个垃圾桶,将全家的各种垃圾都投进这一个垃圾桶中。这是目前垃圾分类不完善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垃圾分类知识不足。随着垃圾分类教育的加强,部分居民能意识到需要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但是什么垃圾归为什么类别他们却不清楚,市内只有部分垃圾桶标明了其投放垃圾的品种,大部分的标志不明显。
三是硬件设施太少。如电池需要专门回收,但是电池回收点太少,有些居民即使做到了分类,但因没有分类垃圾桶,分而不得。
根据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截至到2020年底,全市单位(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社区和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8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为此,建议:
1、广泛宣传,培养习惯。一是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兴媒体宣教;二是依托出租车、户外LED屏、车载电视、车身平面广告等流动载体,大力宣教生活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和正确认识此项工作的现实意义;三是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宣教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实现地域上、生活中的全覆盖,多途径、广动员,营造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引导全民养成新生活习惯,使垃圾减量和分类处理的理念真正做到家喻户晓,最大范围争取广大市民的参与和支持。
2、搞好规划,完善机制。一是认真搞好规划布局,研究制定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专项规划,把垃圾分类处理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老城区改造及新城区建设规划同步考虑。二是加快建设终端设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加快先进技术和运营管理模式的推广,积极培育资源回收市场。三是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和《意见》中的分类标准及方式,建立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推进机制和废品回收补贴机制。四是建立涵盖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以及低成本处理全过程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科学设定考核目标,持续推进工作落实,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序进行。
3、学习经验,借鉴成果。日本和欧洲在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上起步较早,有较为成熟的模式可供学习借鉴。如:在日本的每个城市都有垃圾分类指南,你如果你不严格的执行垃圾分类的话,将面临巨额的罚款,日本的垃圾分类是从出生开始就学起的。瑞典在培养国民垃圾分类意识上足足花了一代人的时间,大多数家庭有很多垃圾桶用于存放不同种类的垃圾,有专门的垃圾收集服务者。
4、各司其职,创新发展。针对市民受生活习惯等现实因素影响,要充分考虑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根据市情民情,吸取其他兄弟城市试点的经验教训,以政府规划先行、市场参与进行、社区组织执行、居民落实末端这四个方面齐头并进的方式先易后难、有步骤地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