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建会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副研究员万开元反映:随着十八大“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明确提出,随着我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宏伟目标确定,尤其是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城市绿地生态体系如何提升,是墨守成规还是“敢为人先”,是甘为人后还是“追求卓越”,成为了我们面对的紧迫问题。
绿地系统有“人工吸尘器”、“绿色空调”、“灭菌器”、“空气净化器”、“天然制氧机”等一系列美誉。不同植物吸收不同大气污染物以及滞尘能力具有很大差异,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科研单位致力于植物对PM2.5等细颗粒物的吸附能力的研究,并开展了针对性物种筛选及定向育种。除物种外,植物群落构建形式的生态功能也有很大差异。乔灌草立体群落结构的降尘除霾功能远远高于草坪,也显著高于单一的乔木或灌木林地。
我国各大城市很长一段时间内,增强降尘除霾功能将是城市绿地系统提升的一个主要方向,但目前各大城市尚未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如果我市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抢占先机、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其意义将大大超出绿化生态体系构建的范畴。 为此,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绿地生态体系建设的使命感与紧迫感。对于绿地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关乎民生,关乎生态,关乎投资环境,关乎一切。对于武汉市而言,是践行“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发力点,是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是体现武汉精神的重要抓手,尤其是降低雾霾伤害的迫切手段。
二、加大宣传,凸显我市先进植绿理念;加大科普,激发民众植绿爱绿热情。一是充分利用2015年主办园博会的平台,抢占我市绿地系统建设注重降尘除霾创新性理念的宣传先机。园博会的主题为“园林联接你我,绿色融入生活”,而突出的理念则为“生态、科技、民生”,利用绿色植物进行降尘除霾恰恰符合这一主题与理念,抓住这一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宣传与展示,既有利于突出本届园博会的特色与亮点,又有利于宣传我市在克服雾霾污染问题上先行一步。由此,建议对宣传主题加以充实、突出,并开辟专门展区集中展示降尘除霾物种及除霾成效。二是加大对市民的“植物使空气更清新”的科普宣传,增强市民家庭植绿养绿爱绿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三、开源节流、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提高绿地生态体系建设质量。一是推动城市绿地系统建园造林进入碳汇交易市场,增加资金来源渠道。二是内部挖潜,低耗高效,增强绿地系统降尘除霾的生态功能。适度科学调整我市绿地系统物种使用比例;科学规划,适度调整我市目前使用的绿化物种,增加具有较强降尘除霾物种种类及种植比例。适度增加我市绿地系统乔灌草群落构建比例,并设立一定比例非人工干扰区。乔灌草群落结构是最具生态效应、降尘除霾能力最强的绿地系统构建方式,建议在公园、街头绿地、三环林带等面积稍大的区域采取一定比例进行构建。同时在公园、林带设立乔灌草群落的非人工干扰区,则在确保降尘除霾功能以及其它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大幅降低管护维护成本。三是还原绿地系统本质,充实绿地系统内涵,政府引导与指导,全民参与,实现绿地系统全覆盖与立体覆盖,从而极大增强绿地系统生态功能。将小区楼盘等区域绿地建设纳入政府指导范畴,改变唯景观论的建设方式;鼓励并指导居民楼盘、公共设施的窗台及室内具有净化空气功能的植物的养护,实现绿色植物真正的“立体化”种植。
四、体制机制创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突破制度樊笼,因势利导,为建设高品质绿地系统保驾护航开土拓疆。一是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强力推进立体绿化,进行吸霾屋顶绿化体系研究立项。立体绿化、楼顶绿化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这里提三个建议:①将立体绿化、楼顶绿化的要求以法律法规形式强力推行,专业局配套建设标准与技术细则;②开展楼顶绿化的楼层高度可以有所突破,不必要局限于国内一般确定的40米;③尽快立项吸霾屋顶绿化体系的研究与开发。二是街道、社区增设绿化专职或兼职群干,鼓励老年人养花种绿,增强技术指导,将绿化由公园、道路强力推进到小区、楼顶、露台直至家庭、办公室。三是探索楼顶、露台、室内绿化社会资金的补偿鼓励机制。
(市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