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拯救汉绣产业 推动文化旅游发展
2014-07-08 4300
来源:本站
作者:信息管理员

  市政协委员、武昌区安监局局长、民建武昌区委主委张再强反映:“汉绣”是湖北地区以武汉、洪湖、荆州为中心生产与创作的刺绣品的总称,它曾与苏绣、湘绣齐名。2008年,汉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市委、市政府对汉绣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并取得成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武汉市首创成立大师工作室,推出汉绣省级非遗传承人任本荣,落户江欣苑非遗产业园,并投资拍摄宣传片《汉绣风华---针尖上的传奇》,制定江欣苑旅游景点线路。然而,目前汉绣产业化发展仍然较慢。中国刺绣出口额2012年达到120亿,国内需求达到200多亿,市场蛋糕巨大,但目前汉绣运营从业人员现不足50人,专业发展汉绣的民营企业仅一家,缺乏真正能够进入市场的产品,销售渠道狭小,因此汉绣产业知名度较低,全年产值不足500万。汉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1. 后继乏人,传承困难。传承人年岁已高,汉绣人才青黄不接,而产业发展缓慢,绣娘不能学以致用,看不到希望,部分人已经转投他行,导致绣娘人才储备艰难。同时,设计人员更是匮乏。汉绣讲究“七分画,三分绣”,目前湖北省能够两者兼顾而且占据制高点的,仅3人,更缺乏能够将汉绣与工艺礼品、旅游纪念品进行结合的人才。

  2. 产业链短、竞争劣势。绣娘并非商人,更多是从艺术角度进行专研,缺乏商业意识,汉绣产品从设计到原材料生产供应都没有跟上步伐,目前整个汉绣产业都缺乏能够真正进入市场的产品。同时,没有场地建设汉绣艺术馆,很难形成群聚效应,难以形成绣坊群,更难以形成旅游动线。

  3. 零星发展、产业化难。汉绣产业属于文化产业,投资周期长,效益回报慢,而且没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和专门的展销点,而政策上给予的支持力度小,也是很多企业不敢进军汉绣的原因。

  相比作为四大名绣之首的苏绣,刚起步时也是困难重重。但十五年过去了,苏绣有了镇湖绣品街,绣娘12000人,从业人员8000人,刺绣出口贸易占据全国70%,全年销量过百亿。这与良好的产业环境,政府的正确引导,企业的积极参与,合理的产业发展思路是分不开的。湘绣和蜀绣吸取苏绣成功经验,现已占据四大名绣前三位。为此,对发展汉绣产业,我们建议:

  一、加大汉绣人才培养力度,建立汉绣人才库。大力推选或者引进德才兼备的汉绣大师作为领军人物,设立更多汉绣大师工作室,担负起汉绣研发、设计、培训、推广等职能。联合高校,挑选优秀设计人员,灌输汉绣文化理念,培养成汉绣专业设计人员。成立汉绣协会,汇聚汉绣人才、设计精英、营销精英。

  二、“宣、推、产、销、研”全面发展。建议湖北省、武汉市在国际国内的一系列政府交往、交流活动中,政府优先考虑对汉绣文化的形象宣传和汉绣产品的采购支持。通过媒体宣传、举办文化节、艺术节、政策推动、开办培训、主导采购、搭建研发平台。联合专业化的运营企业,采取多样化合作方式,把政府的主导优势、政策优势、渠道优势与企业的灵活性、专业性优势很好的结合,以达到快速发展的目的。

  三、出台政策吸引汉绣从业企业。出台如房租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或者扶持汉绣企业进驻。举办汉绣文化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 举办汉绣艺术展等。

  四、以昙华林为中心打造汉绣展示基地。利用昙华林闲置物业(武昌区房产局此处有700平方米)打造汉绣产业展示基地和汉绣一条街。在现有昙华林7家绣坊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规模。使昙华林的古建筑、汉绣与黄鹤楼风景区、户部巷风情街、东湖风景区形成一条龙式旅游线路。

  省民建采用     

  省政协采用     

上一篇:

大学生创业扶持中存在的问...

下一篇:

在城际铁路运营中应尽快使...

申请入会

会章会史

武汉民讯

慈善关爱基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