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民建会员、武汉大学经管学院财政与税收系副主任刘成奎反映:《2016年1-12月全国副省级城市工业投资情况表》显示:2016年,武汉市完成工业投资2117亿元,总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前3名分别为青岛(3512亿元)、长春(2420亿元)、成都(2246亿元)。增幅方面,武汉同比增幅为-16.3%,排名第13位。经济总量与武汉相当的成都,近两年工业投资实现V型反转,去年增速名列全国第一,总额超过武汉;经济规模大于武汉的广州和深圳,去年工业投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工业投资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后劲。按照经济规律,工业投资项目一般在两三年后达产见效。这意味着,几年后城市工业榜单将重新排位,武汉经济面临的压力加大。
2016年杭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1050亿元,增速9.5%,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相比之下,武汉在2014年“破万亿”之后,经济增速从9.7%回落至2015年的8.8%、2016年的7.8%。
武汉市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的力度,尽快扭转工业投资负增长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下降的态势。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将“招商引资”作为我市2017年一号工程。从我们调研了解的情况看,近年来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部分重大项目引进未能发挥预期效应。如武汉富士康项目在投产后恰好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再加上产业发展处于夕阳端,导致其投产后一直没有发挥最佳效果,与郑州富士康相比,差距明显。
二是投资环境优化不能尽如人意。为了招商引资,武汉市在道路、水电、厂房等硬件基础设施的服务上成绩应予以肯定,但是在行政服务、社会管理、金融服务等软性公共服务上依旧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了投资者的进入意愿。如行政审批效率有待提高(不能仅仅以审批天数衡量)、企业税费负担重、随意性检查过多等等;以及行政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如企业经常戏称的“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JQK扑克脸”等。
三是政策落实的“玻璃门”问题依旧严重。政府针对民企发展提出了很多政策与具体的实施细则,但是在具体执行中总是存在诸多阻碍,很多都是属于人为性的政策阻碍,影响了民企的进一步发展与后续投资意愿。如我市民营经济占比仅仅为41.2%,比全湖北省的54.9%还低,比杭州、青岛、厦门低10%;民企在全国最高首位度就是九州通(80位左右);全国知名度高的本地民企仅有周黑鸭。
四是引进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有限。在武汉市引进的众多科技公司中,多数依旧属于制造业中的中下游技术,与武汉的人才智力密集的现状不相符,对国家重大技术“补短板”的作用有限。如长飞光纤技术很先进但是产业链条很短、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创新与民生技术创新有限。
为改进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建议:
第一,优化投资环境。在各地重视基础设施等投资环境建设下,各地的硬基础设施差异正在日渐缩小(尤其是中部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化主要是指公共服务环境的优化,如人才储备环境、气候环境、信用环境(也是一种公共产品)、市场环境(减少政府干预,遵守对市场的承诺,由市场自我调节)、完善各类政府的信息平台与服务(如整合工商、财政、税务、金融的信息平台,实现基础信息的共享)。
第二,充分论证重大项目。建议政府招商引资时,要综合政府有关部门、相关行业企业的负责人、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人员组成临时的评估委员会,重点就计划引进的产业或项目在未来10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证,确保所引进项目技术的全球领先性、环保技术的合意性、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市场化程度的可细分性。同时,新技术的引进要对接国家“补短板”战略,特别是国家重大技术的短板、民生技术的短板等。
第三,热情拥抱民营企业。整合与细化目前现有的促进民企发展的政策,尤其是要完善现有政策执行的程序性制度规定,必要时建议由武汉市人大通过立法方式来保证这些政策的法律位阶从而确保其执行;要严格规范针对民企的各类管理、检查的程序与处罚规定,避免很多潜规则下的吃拿卡扣要等不法行为。
第四,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与引导作用。加大招商引资的专项财政资金的使用与奖励力度;严格落实降低各类企业成本的政策,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税收政策来减轻企业负担;追踪与细化调研“营改增”后企业减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性解决某些个案问题;严格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的程序与条件,并对项目资金效果进行全面绩效评价。
第五,重视细节服务,强化感情投资。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城市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小“善意”可能会引发投资者一生的钟爱,而一个不经意的“恶意”可能会引发投资者一辈子的厌恶。希望市政府能够强化对武汉在读的百万大学生的感情投资,让其感受到武汉的可爱;对经停武汉各类旅客在火车站、饭店、宾馆等窗口单位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对各类诈欺行为“零容忍”,逐步形成对外地人对武汉的全新感受与口碑,而这是武汉市永不贬值的资产,也是武汉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
(市民建)
市政协《社情民意》专刊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