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作出了进一步的部署。并再次强调了深入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为市场秩序的稳定、小微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反垄断就是促创业、保就业。
“大树底下,寸草不生”。为什么要加强反垄断执法?因为垄断的结果就是一家独大,其他市场参与者很难生存。正如在互联网平台经济不断的扩张下,菜市场卖菜的太婆都没有办法活了,的士司机被滴滴模式逼得入不敷出,在各大资本的“一分钱菜”“一元搭车”的不公平低价倾销市场策略的冲击下,中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无论如何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加强创新,依旧无力对抗强大的资本,慢慢的市场也就没有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只好倒闭、破产。
所以,反垄断是促创业、保就业的重要经济政策调剂工具。
反垄断促市场公平竞争,创商机无限。
反垄断就是斩断资本无序扩张之手的利剑,保护和促进不同体量、不同规模的经营者进行公平竞争,只有大家都能活,市场主体基数大、活力强,才能发现和创造更多的商机。
反垄断破发展桎梏,解无形枷锁。
加强反垄断执法,才能破除一些产业领域的僵局、死局。小到餐饮外卖,大到汽车销售、二手房交易市场等等,在资本优势成为市场竞争优势主导地位的领域,“一家独大、几家巨头”的业态,只会导致消费者福利受损、民生被资本裹挟。只有大刀阔斧的展开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行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营造公平竞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森林经济生态环境,维持市场自由有序依法竞争格局,确保企业自主经营,各自发挥各自不同优势,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价格、增加便利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求技术创新,而不是拘泥于商业模式、销售模式创新。
反垄断保原始创新,保基础技术研究、破国际技术封锁,保经济高质量发展。
垄断导致垄断者往往不去搞技术创新就可以挣到大把的钱,看到确有技术创新的创业项目就很容易过去把他收购了,据为己有,加以控制,达到不让他超过自己的目的。国家通过深入强化反垄断执法,防止市场垄断,破除行政垄断,优化科技技术攻关领域的体制机制,英雄不问出处,不以学术学位限定技术创新政策支持条件。
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让更多的创业者大胆投入到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中去。处理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生公平竞争的问题,不仅可以给小微企业纾困解难,保就业,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我国高新技术国际竞争力,促进和保证基础技术领域的研究,打破国际上对我国不同领域的技术封锁,获得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资本在市场中能躺着赚钱的时候,绝不会站起来去进行突破和革新。
反垄断稳价保供护民生,畅通全国统一大市场、大循环。
通过反垄断执法,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不公平高价和不公平低价、人为限定其他市场主体价格的市场乱象,让商品和服务价格回归市场说了算的正轨,在市场定价领域让市场本身来调控价格,配置资源,而不是少数的大企业来人为控制价格。只要打破垄断,才能使全国各行业产业链上下游要素资源有序流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在当前国际经济格局因新冠疫情受到根本性挑战和大变局的情况下,深入推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营造公平竞争的文化氛围,营商环境、技术创新环境,让供给和需求形成良性循环。
反垄断保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政治安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维护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保障信息安全,才能保证政治安全。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国家市场经济政策的执行离不开立法、执法和司法。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离不开反垄断执行保障。国务院本次常务会议再次强调深入反垄断执法,并将其作为解决民生和就业创业纾困解难的重要手段,目的就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政治安全。
我国上半年反垄断重大执法行动,如对“阿里巴巴集团”“扬子江药业”的反垄断执法,以及正在进行的、将要进行的各项反垄断调查都在展现国家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心和信心。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双反”执法力度,是统筹兼顾,积极推进“双反”执法常态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将深入经济领域,规范市场秩序,激发经济活力,促进内循环,增强外循环竞争力。
我们各类市场主体,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经营过程中,商业模式、盈利模式都需要认真对照中国法律尤其是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倡导的公平竞争模式进行。企业抓住机会,自我审慎检视,优化再造商业模式,提质增效,确保竞争合规,是新时代市场竞争的要求。
同时,小微企业要发展,遇到垄断,也要敢于和善于运用反垄断法这把“经济达摩克利斯之剑”去刺穿“垄断”,突破包围圈,还原生存空间,争取参与竞争的机会,达到公平良性竞争,从而取得生存和发展机会。
(作者系民建武汉市江岸区会员、北京大成(武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