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建设 > 交流园地
丰衣足食
2018-09-04 1150
来源:本站
作者:贾洪武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几乎都有关于过年买新衣服的记忆。前些时候和一些同学聚会,大家还谈起了小时候过年,觉得那时候很有年味儿。其实年味儿对于那时候的小孩儿来说,就是穿新衣,吃美食。一年到头盼望着改善生活的日子。一般的人家都会想办法给孩子做一身新衣裳,做一双新鞋。新衣裳都是年前赶做的,大年三十或者初一才能开始穿,那时候衣无二彩,食不累味,但小孩穿上新衣服出门拜年,感觉都神气一些。

  但不是谁都有新衣服穿的,有的人家孩子多,经济困难,就只能给大的孩子做新的,小的孩子就要捡哥哥姐姐的旧衣服穿,大小只能将就,如果有破口的地方,还要缝补一下。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就有小孩子撅嘴不高兴,还有的要哭一场,抗争自己没有新衣服。父母也没有办法,经济困难呀,如果有条件,哪个父母能忍心让孩子为了一件衣服哭一场呢。于是就要安慰孩子,许诺明年一定给他做新衣服,或者多给他分几块糖,事情一般也就过去了。我记得的这些事,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事情,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整个国家都不富裕。

  农村的土地是贫瘠的,物品是匮乏的,但精神追求全在自己,只要精神富足人就穷而不困。我上学的时候喜欢读书,喜欢看唐诗宋词,诗词之美,给我很多安慰。记的几句诗很有感触,其中一句是白居易写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另有一句杜甫写的《垂老别》“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也十分令人不忍,每次读到这两句诗我就想起我的爷爷奶奶,尽管那时候我爷爷奶奶的日子过得没那么困难,但总忍不住想起他们,有时候也会想到村里的其他的老人。或者是因为东北的冬天特别冷的缘故吧,每次读到这几句诗,我都有一种很深的同情感。所以我觉得小孩儿应该多读一些诗歌,诗歌里面有道理也有情意,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道主义情怀。但最令我感觉伤心的诗其实是元稹写的《遣悲怀》,“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每次读都让我有深深的伤感,现在已经很少人需要穿别人的衣服了,但是我知道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以前,捡别人的衣服穿是常见的事,而且对于有些人家来说,有得捡还是幸运的。核心的问题还是贫穷,贫穷对人的伤害是持续而漫无边际的。

  中国古代有很多写衣裳的诗歌,衣食住行,最主要的还是衣食。衣服可以遮羞避寒,食物可以果腹续命。其实还不止这些,衣食还关乎人的尊严。项羽曾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尔。可见自古以来衣裳就和地位、尊严密切相关了。所以才有“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这样的感慨。上个世纪90年代,我生活的村子也有人开始出去打工了,出去打工的人,回乡过年是要买一身好衣裳的,彰显自己的成就,引得没出去的村民羡慕。所谓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没有人原意被褐怀玉。所以经济条件好坏,从衣服上能推测个大概。

  我生活在北方,上个世纪90年代,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对江南烟雨十分向往。感觉江南两个字就蕴藏了说不完的浪漫,烟雨中则蕴含着道不尽的柔美。这其实也是源于诗歌,苏轼有一首词叫《定风波》,其中有这样几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见过这首词后反复吟咏,对蓑衣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后来又读过“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以及“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样的诗,就感觉蓑衣、扁舟,短笛是一种很浪漫的,处江湖之远的文人墨客的情怀。可惜那时候没有电脑,也没有什么途径看到蓑衣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遗憾一直延续至今。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穿蓑衣了,或者蓑衣早已经成了历史中的一抹记忆。

  上过中学的人一般都记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句诗。蓑衣令我向往,那是因为少年文人的情怀和想象,但是我对“罗衣”的想象,就参杂了一些才子佳人的味道。曹植写“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古典美人的形象,令人不能忘怀。不能忘怀的还有晏几道《临江仙》中的一句“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因为这句诗,小苹在我心中成了永远的清纯女神。

  从衣服可以看出世事变迁,看出人间百态。前几天和两个学生一起聊天,男生穿了一件棉布衣服,女生穿了一个膝盖有洞的牛仔裤。想象30年前,人们最喜欢的衣服布料是的确良、迪卡和毛料,没有人喜欢棉布做衣裳,现在棉布衣裳不但有人穿,还是变成了高档时装。另外我记得我们小时候有一个普遍的现象,走路摔跤了,手破、脚破都不要紧,因为小伤口可以自愈,但是衣服破了可是大事,弄不好回家要被大骂一顿,打补丁的衣服还得继续穿。衣贵人贱,贫穷可见一斑。现在的年轻人穿打补丁、磨洞的衣裳却成了时尚。如果屈原生活在今天也不会因为“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而被人嘲笑了吧。

  人们追求美衣华裳,其实是追求丰衣足食的梦想。改革开放40年了,40年沧海桑田。如今我生活在城市里,偶尔回农村的老家,我发现现在人们彼此羡慕,我羡慕回不去的乡村,他们羡慕进不了的城市。曾经追求锦衣玉食的我们,现在又羡慕布衣蔬食的日子。我做为民建的一名会员,今天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有一种思考,丰衣足食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静一静,想一想,我们追寻什么而来,又将追寻什么而去。

  (作者系民建武汉市硚口区委副主委)

上一篇:

团结协作利民生 凝心聚力谋...

下一篇:

参加党外青年暨新的社会阶...

申请入会

会章会史

武汉民讯

慈善关爱基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