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长江日报 | 市政协十四届三次常委会议开展协商 围绕“加快同城化进程 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建言
2022-07-11 1943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

image.png

7月6日至7日,市政协召开十四届三次常委会会议,围绕“关于加快同城化进程,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进行专题协商。

市政协副主席刘丹平作了主题发言,9位市政协委员围绕协商主题先后发言,3位市政协委员与有关单位负责人互动交流。本期“议政与建言”刊发部分委员发言摘要。

坚决扛起“一主引领”政治责任全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

市政协副主席 刘丹平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是发挥武汉“一主引领”作用的势能拓展,是圈域四化同步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省委、省政府将国家所需、湖北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有机结合的战略决策。市委、市政府始终站位全局,坚决扛起“一主引领”政治责任,跳出武汉高位谋划,全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建议:

建立健全项目共育、投入共担、设施共建、利益共享机制。一是积极争取省级层面统筹。二是深入研究重点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构建需求,作出圈域融合布局、分工协作、政策协同的中长期指导性安排。三是全面梳理我市需匹配资源清单,在土地指标、减排指标、粮食储备、电煤配额等方面,在武汉城市圈大力开展市场化配置试点。四是学习借鉴长三角、深汕合作区等在统计共分、投资共担、税收分享方面的经验做法。五是支持各市各区探索各具特色的园区共建合作模式,以资本为纽带,更多采用市场化方式共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六是借力数字武汉城市圈建设,建立统一市场规范,打造“同城化”数字政府,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域约束。

加快总体规划与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发布,发挥引领约束作用。一是立足全域全面编制,优先制定武汉都市圈和武鄂黄黄核心区规划。二是对标国际先进城市群规划,增强规划引领性。三是从实编制专项规划。四是推进重点功能区规划拓展外延。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创大走廊应做出西向布局的战略安排,长江新区可作为核心区的桥头堡来定位,车谷应向东规划“新势力造车”的生产力布局。

提升权威性、有效性,加强常态化、高层级工作协调联动。一是建强专职部门,建议参照长株潭的做法,组建实体性机构,专班专责强化落实推进工作。二是加强工作协同,建立问题收集、协调、决策、布置、解决、督办机制,形成以线上办公为主导的常态化、即时化问题研究解决机制。三是升级协商议事规格,提升权威性。四是强化考核督办。

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打造武鄂黄黄核心区。一是坚定不移做强武汉自身,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聚焦创新驱动这一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加快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瞄准“卡脖子”,攻克新技术,开辟新赛道,催生新产业,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二是以更高标准、更快节奏、更大力度,集中力量打造武鄂黄黄核心区,提高经济、人口集聚度和区域竞争力,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兼顾一般,以核心区引领都市圈,以都市圈带动武汉城市圈一起“水涨船高”。三是抓住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关键,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四是探索建立核心区重大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实施、重大政策制定一体化机制,确保四市同步。

拓展光谷科创大走廊布局推进武汉城市圈创新体系建设

市政协常委、江汉大学医学院院长 舒细记

image.png

拓展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规划布局,以及推进武汉城市圈的创新体系建设,建议:统筹优化圈域范围科技创新空间布局。以武鄂黄黄为核心,以区域协调创新发展为目标,结合科技基础、资源等禀赋条件,拓展完善区域创新的“点—线—面”纵深布局,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形成一条走廊整体联动、若干产业分布配套、多个平台互联互通的科技创新发展格局。可考虑在江北谋划若干个西向拓展“桥头堡”,车谷产业创新带东向发展等方面作出安排。

探索圈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以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赋予我市统筹圈域各级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的职责,鼓励试点探索“自下而上”的跨区域创新协同、利益共享机制,加强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等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圈域协同创新发展,致力于探索打造圈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形成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合力和圈域科技创新动能。

探索推进科创平台共享的有效途径。创新武汉城市圈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推进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推动优势区域开放部分公共研发平台为周边城市相关项目提供研发检测、科学实验等服务,周边城市为武汉相关技术和研发成果在产业园内项目化落地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成果在经济、社会领域实际应用。

推动武汉外溢产业优先向圈内八市共建园区转移

市政协委员、武汉龙马投资集团董事长 廖军

image.png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承载。截至目前,武汉城市圈采取政策性共建和市场化共建模式,启动了10个共建园区,取得阶段性进展,但纵深推进面临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建议:

有序推进“规划同编”,设立产业协同发展创新示范园区,给予招商引资、建设用地、人才流动和税收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健全园区绩效考核机制,将八市形成的22个“园外园”的建设和发展成效,纳入其所依托园区进行绩效考核。完善市场化产业转移机制,发挥商协会作用,推动武汉外溢产业优先向圈内八市共建园区转移。推动园区制度建设同步机制,武汉与周边八市各个园区在制度上要加强对接,保持一致。

探索园区生产要素供给体制机制创新。在土地要素保障方面,将“园外园”建设用地指标单列,或划拨到所依托园区,不受所在街道、乡镇用地指标限制,有效解决招商引资新增项目和武汉产业转移项目入园难的问题。

加强园区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武汉市重点园区疏解一批制造供应链、部分研发中试产业基地、一般生产性服务业和市场化康养等产业到武汉城市圈八市。

加大武汉城市圈道路交通配套建设,打通 “断头路”,畅通路网微循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着力推进专业市场、仓储物流等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住购学游”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增强园区对优质企业和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加快推进汉阳站规划建设打造武汉城市圈铁路枢纽

市政协委员、汉阳区政协主席 陈革鸿

image.png

“铁水公空”,铁字当先,高铁为要。2025年我省高铁里程将达到3000公里,综合枢纽相对集中在武汉城市圈。应重视在中心城市西部规划建设超大型枢纽,在圈域西南向争取通道规划。建议:

加快规划设计,统筹推进汉阳站建设,同步启动高铁新区和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科学推进新建枢纽内各类交通设施统筹布局、协同建设、同步投产、一体服务。

加速内联外通,构建武汉城市圈多层次铁路网络。一是争取骨干通道建设加快贯通,为争取西武高铁南延、沿江高铁实施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存量铁路优化利用,谋划武咸城际铁路延伸到吉安,接入赣深高铁,形成武汉到深圳的第二通道;谋划武仙城际铁路接入洪湖、监利到华容,进一步延伸到常德,作为武贵高铁的组成部分,增进武汉城市圈与全国铁路网的衔接联通,提升武汉城市圈辐射范围。三是加强市域铁路、城际铁路谋划。沿汉孝、黄黄、武仙潜、武咸等城镇发展轴构建“双环放射、干支结合”的市域铁路网,不断增强市域铁路对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发展跨境电商提升武汉城市圈对外开放水平

市政协常委、民建武汉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 张智

image.png

作为全省开放度最高、开放功能最强的区域,武汉城市圈近年来跨境电商发展与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实体产业加速融合。建议:

谋划三类计划,探索建立跨境电商新体系。牵头制定实施《都市圈跨境电商五年发展计划》,明确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加快推动武汉都市圈发展框架下,圈域跨境电商总体目标、区域分工、利益分享等,细化时间表、路线图。牵头制定实施《跨境电商企业倍增计划》,针对独树一帜的光电子信息,基础较好的汽车等优势产业,鼓励传统制造企业向跨境电商方式转变,以武汉市组建长江国际贸易集团为启动,同步建设全球数字电商产业中心,引导圈域跨境电商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构建自主品牌梯度培育格局。牵头制定实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计划》,将高端电商人才纳入市级人才支持范围,支持和鼓励职业教育机构开设跨境电商专业。

优化三项服务,营造跨境电商新环境。提升物流服务,拓展航空货运专线。加强国际班列跨区域合作,依托汉新欧,长江号中欧班列黄石首发等,打造长江中游国际班列集结中心。加快多式联运枢纽建设,建立提单体系,降低运输成本。

把握三个环节,构建跨境电商新生态。以平台建设、园区建设为载体,在硚口等区域发起成立圈域跨境电商协会,在东湖高新区打造“全球数字电商产业园”,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

统筹推进城市圈粮食蔬菜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 耿洪山

image.png

对照全省坚决守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要求,武汉城市圈率先构建更加有效的粮食蔬菜应急保障体系,建议:

以“大食物观”为指引,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制约武汉城市圈食物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堵点,加大对圈内主要农产品的营销力度、名优农副产品的采购力度,加快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稳定食物种植面积;牵头编制武汉城市圈食物应急保障规划,加大落实现有涉及食物生产、种植基地布局、流通领域建设等专项规划,在“民生同保”中强调“食物同保”,增加“跨城共担”;形成“藏食于地”的局面。

形成“应急保障在武汉城市圈,消费需求在武汉;生产调控在城市圈,流通稳价在武汉”的格局。强化区域布局,分层谋划蔬菜、食物保供、规模化农业区域;优化产业布局,在武汉城市圈布局发展补充淡季市场的食物供应集群,积极对接国家粮食与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工程项目;细化合作导向,以武汉、孝感建设主导型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为示范,在圈域共建特色基地。

形成稳健的超大武汉城市圈食物应急保障体系,建立武汉城市圈食物应急调控基地,在天门、仙桃等地谋划共建一批大型农产品流通及产业服务中心,发展预制菜、快生菜、订制菜等新型食物类型,推进融合中央厨房等新型加工业态,谋划建设一批新型食物产业园。

深化投融资一体化支持面向圈域开展“四板”创新试点

市政协委员、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刘艺璇

image.png

建议:统筹整合地方投融资平台,组建同城化发展投资基金。加强国企国资平台与圈域各城市投融资平台联动,纳入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组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投资基金。做大做强武汉产业发展基金,设立武汉城市圈专项子基金,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

优化信贷资源跨区域配置,实现金融产品服务同城化。依法依规完善圈域金融机构布局,科学整合营业网点,推进网点或营运中心跨区域布点,对金融机构在圈内设立分支机构按同城标准管理。推进联合授信,加强项目规划、项目评审评级、授信额度核定、还款安排和信贷管理及风险化解等方面的合作协调。探索融资抵押品异地互认,试点开展异地抵押物线上办理抵押登记。

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能级,共同发展多层次直接融资。支持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面向圈域开展“四板”创新试点,探索建立和“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的对接机制。

把梁子湖打造成为城市圈生态绿心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刘顺辉

image.png

共抓长江大保护,治荆楚必先治水,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确保一江清水东流。应以把梁子湖打造成为武汉城市圈生态绿心为共同目标,加强环境治理,完善长效机制。

完善管理机制,实现制度同体。联合编制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在土地开发利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形成统一标准。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信息机制,实现数据同网。环梁子湖四市应建立统一的梁子湖流域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实现各类基础地理信息、遥感影像,以及土地、林地、湿地、水资源及业务统计等各类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形成各类数据规范统一、衔接紧密的标准数据库。定期更新数据并推动数据共享。

完善执法机制,实现监管同步。环梁子湖四市应建立“大湖+”执法工作格局,针对退渔禁捕、管网排污、环境治理等执法重点工作出台统一政策,明确执法标准。充分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与点位水体检测技术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数字化执法水平和执法效率。

建立“同城化”数字政府,网上九城是一城

市政协委员、江岸区政协主席 祁琳

image.png

武汉城市圈应率先打造数字产业化引领区和产业数字化先导区,以数字武汉城市圈建设引领武汉城市圈升级。建议:

出台“武汉城市圈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要横向对比长株潭、成渝、郑州等都市圈类似的规划,明确重点努力方向。

建立“同城化”数字(虚拟)政府。通过一个虚拟的“同城化”数字政府来服务居民和企业,实现“地理上是九城,网络上是一城”,使现实中的壁垒和门槛,在数字技术面前和网络上自然消解。率先实现九城居民民生事项(如医保、户籍手续、公积金等事项)一网通,重点推进九城企业高频事项一网通,以民生领域同城化带动其他领域同城化。

培育数字服务型企业。出台鼓励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的优惠政策,促使传统行业更有意愿进行数字化升级,培育扩大数字服务行业市场。积极建设“九城一体城市智慧大脑”等重大项目,带动数据服务产业发展,构建数字服务业良好生态。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尽快普及城乡“双千兆”网络,进一步降低资费,使企业和居民融入数字时代门槛降至最低。二是尽快建成“1+8智慧道路交通网”和新能源汽车友好示范区域,率先在全国打造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道路示范区,助力武汉传统汽车产业升级换代。

以人才共建助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

市政协常委、武汉锦绣人才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 黄春燕

image.png

武汉城市圈主体引擎动能强大、战略地位显要、科教资源丰富、综合基础坚实,是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的“宝地”。建议:

加强统筹规划,构建人才同城化协同机制。把人才引进、培训和使用等市场环节交由市场承担,建立健全人才服务市场体系和市场化配置机制。从区域性、专项性和产业性的引才计划着手,在众多人才引进计划或政策中,转变以专家评审、学校推荐为主导的评价模式,引入社会投票、园区企业投票等多种评价方式,创新校企股份合作、实验室进入企业等模式。

进一步推进人才链随产业链转移,引导各类人才根据产业链布局实现跨市域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支持在汉高校、科研机构与圈内城市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广泛开展“校企研”合作、校市合作项目。

推动“埋没”在高校院所的人才向共建产业园区和企业集群集散下沉,加速创新驱动发展,探索发展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制定菜单式、链接式育才办法,满足不同领域人才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

上一篇:

湖北日报 | 武昌兴山开展结...

下一篇:

湖北日报 | 武昌兴山开展结...

申请入会

会章会史

武汉民讯

慈善关爱基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