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武汉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就“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武汉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开展协商。会上通报了《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武汉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建议案》办理情况。市政协副主席刘丹平作主题发言,10位政协常委、委员、武汉政协智库专家从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育引专精特新“小巨人”等方面作专题发言,2位市政协常委与有关单位负责人互动交流。
本期“议政与建言”刊发部分发言摘要。
■ 提升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市政协智库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袁北星
建议从做强创新策源能力主体、加大创新策源经费投入、推动科教资源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创新策源人才政策四个方面精准施策,提升武汉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全方位加大对在汉高校院所的支持协作和服务。推动高等院校强化学科布局与建设。争取国家在汉布局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逐步形成源头创新的全国影响力。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重点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积极探索开展央地合作、院企合作,建立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政产学研联合支持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平台,持之以恒地开展联合攻关。
推动科研院所关注地方产业需求,拓展研究领域,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订单式留汉”。
■ 加强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市政协常委、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主任 梅志罡
建议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作为抓创新的最佳突破口和着力点,提高新型研发机构质量。针对新型研发机构“多而不强”(与深清院、深圳先进院、江苏产研院、山东产研院等差距较大)的问题,建议组建由武创院牵头的新型研发机构联盟,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向全市各区布局,加快建设分院、专业研究所或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并给予资金、场地、应用场景等政策支持,打造各级政府共同投入和支持的综合性高能级创新联合体。
力图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权益改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推广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示范,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打通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发展的通道。
■ 建设环高校中试基地 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市政协委员,洪山区政协主席 刘劲松
创建“实体企业+高校”的联合创新体,应用“机场模型”运营管理和建设环高校中试基地。所谓机场模型,就是政府出资建设中试基地(机场),实体企业(航空公司)、高校(航空公司的联合者)、项目(飞机)、高校科技园(代政府收使用机场租金)、投资基金(航油),参与运营的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营利性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业。建立技术经理人、经纪人培养体系,开展相关的本科及MBA教育,培养专业化技术转移队伍。培育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使其运行机制灵活、专业人才集聚、服务能力突出。大力加强研发咨询、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科技会展等科技服务业。
■ 科技金融支持产业集群发展
市政协常委、民建市委专职副主委 张智
以“投新”“投早”为重心,营造突破性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生态。实施创新免责基金三年行动计划,每个行政区成立不低于1000万元的创新免责基金,建立跟投机制,制定全国基金机构白名单,各区根据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重点设置不同跟投比例,跟投白名单基金的投资项目,创新免责三年行动计划要提高包容度。引导股权投资机构扩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支持力度,实施投资激励和税收优惠。设立“武汉科创点金会”,每月选取一天,通过“行业部门引导、专业机构组织、金融资本参与、市场主体洽谈、机构跟踪服务”的形式,对照“补链强链项目清单”“成果转化项目清单”,常态化、市场化开展对接活动,对优质项目“早发现、早支持”。
■ 建设人才生态 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环境
市政协常委、民建武汉市委委员、湖北锦绣人才科技集团董事长 黄春燕
坚持引育并举,聚焦高端人才的吸引集聚。加快引进顶尖科研人才。加大产业创新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合力培养卓越工程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深化职普融通、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坚持破立并重,有效释放人才驱动潜能。优化基础研究管理机制。扩大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范围,把科研自主权放归科学界。构建鼓励原创、注重长效的基础研究分类评价激励机制。增设基础研究后评估,实施国际化同行评议制,探索建立武汉产业创新咨询委员会专家库,吸纳全球顶尖科学家。
发挥人才环境指数功能,将人才环境指数作为引领优质人才资源导入的重要参考,作为产业部门投资、发展的具体指引,也作为各职能部门人才工作绩效考核的客观依据。
■ 建立健全武汉市创新型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市委主委,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缪小平
推动产业政策体系由供给导向型向创新驱动型、需求导向型转变。顺应全球制造业数智化、互联化、协同化、平台化、服务化和绿色化趋势,加快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用结合、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集群创新、人才机制创新等深度融合的多元创新政策体系。
完善金融政策,拓宽渠道助力发展。加大对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扩大信用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建立上市协调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加快落实“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积极推动科技企业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支持范围。
(来源:武汉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