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风采
【企业家会员风采】 秦丝思:在当代木结构行业绽放“力量与美”
2022-03-18 1345
来源:本站
作者:民建武汉市直蔡甸区支部

       秦丝思是一位“80后”,2019年12月加入民建,现为武汉市直蔡甸区支部会员。她用女性特有的温婉和灵动,在建筑工程——这一贴着“糙老爷们”标签的传统的行业里,成为了她想要成为的AI小仙女。

       林榔木建筑,于2013 年 9月成立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历经多年的技术筹备、团队打造及项目建设后,目前已成为全国当代木结构建筑工程领域的标杆企业。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木智造”世界。
                                                                                        抵押婚房,跑进当代木结构的细分赛道
       工科毕业的秦丝思与先生在一次澳洲的旅行中,接触到了当代木结构这种建筑形式。回国后,两人很快达成一致,决定在国内发展这个小众的舶来品行业,打造从前端建筑设计、工厂预制生产再到现场施工的闭合产业链。走这一步其实是冒险的,毕竟一个新型市场的崛起,需要长期的培育,但她已经做好了在中部地区“吃螃蟹”的准备。
       秦丝思的想法是,中国近些年一直倡导低碳、绿色、创新、开放、共享、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作为湖北人,传承鄂西及中国传统木构精髓、宏扬荆楚建筑文化义不容辞。但这也需要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结合当代的技术工艺来发展中国的木结构,这样才更能推动地方经济建设,更能促进文化自信和技术自信。既然大势所趋,为何不顺势而为?然而,顺势而为的代价是两人抵押了婚房,才建起了研发团队和武汉第一个工程木预制产线,从而开始了一条崎岖漫长的创业之路。
                                                                                          成为中部地区当代木建筑“拓荒员”
       除了参加会议和出国学习,夫妇二人的主要工作就是一遍一遍地开展当代木结构技术分享活动,一遍遍地奔走在去各大设计院的路上。与中部和华南区域各大高等建筑学院(校)保持着基于落地建造的学习和交流。同学们每年春天都会来林榔木的预制基地进行参观和学习,学生们从触摸现代的木材原料开始,观看现代工程木的加工工艺和流程,学习当代木结构的GB设计规范。让这些从前只学“土”而不了解“木”的莘莘学子们打开了木建筑的认知之门,感受木材给人带来的亲近与美好!
       从最开始的不被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建筑师开始认识现代木结构,主动咨询木结构的落地。相较于一般人,建筑师对木结构的接受过程更快,毕竟现在不少国外的建筑奖项中经常会有木建筑的身影,运用木元素也确实容易出精彩的作品。但是,很多人对木结构是否耐久、结构性能是否稳定、消防是否能通过等问题有顾虑。秦丝思和先生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为他们答疑解惑,两人俨然成了木建筑的“答疑员”。中国的故宫就是木建筑的典型代表,秦丝思说道,“故宫几百年了还在,而当代木结构在工艺上有许多改进,物理性能更加稳定,我们可以做到跨度更大、空间更高、材料更多元。”
       现阶段的原材料全部是来自森林覆盖率超过80%的北美和北欧等地,国外的现代木结构技术已经发展多年,目前主流国家都已经在探索木结构的超高层了。因此,在设计年限和耐候性等方面,体系已非常完善。树木也采用的是速生林,不仅固碳环保还可持续发展。
       除了材质上的差距,从施工速度上看,相较于传统的钢筋水泥建筑,木结构的施工更高效快捷,可以在园区生产出来后直接送到项目上安装。“一个7500平的大型木结构屋顶,我们三个月就干完了”,秦丝思语气中难掩自豪。
       当然,相对于钢筋水泥,全木结构3500-4000元/平米的造价要高出不少,但它免去了二次装修,对基础的要求也低,工期也短,工程总造价还是有吸引力的。而且人们呆在这种建筑里,温润亲近的感觉是钢筋混凝土丛林无法给予的。
       随着国家近几年装配式、绿色可持续、文化复兴的趋势发展,目前更多的公共建筑、文化建筑中都运用到了木结构元素。林榔木也承造了不少在市场上颇为“吸睛”的文旅项目。
       2018年,林榔木建筑被蔡甸区招商引资,拥有了30亩的工业园区。现代化工程木加工全套设备,可加工胶合木最大规格为 450*1400,年生产能力达6000立方米。
                                                                                       科技赋能,建全国首台木结构机械臂
       第一次接触到机械手臂这个科技概念是在一次交流会上,经常出国考察学习的秦丝思直觉地认为“智能建造”代替传统人工一定是未来的趋势,将建造过程“3D to 3D”的想法开始萌生。2019年,秦丝思组织成立了满木科技。这支团队核心来自华科,在多方资源的支持下,他们开始深耕建筑领域的智能化产业机器人系统、机器算法、智能制造与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之后,秦丝思又在先生的支持下投入不菲的资金,从德国采购了两台工业级的 KUKA 机器人手臂配合自身研发的第一款参数化建筑机器人算法平台。这个二次开发直接实现了木梁从“三维图纸到成品”的一键生成,整个操作过程高度智能化、便捷化。产线对设计模型中的几何数据精准把控,将误差控制在 1mm 内,为装配预制构件的现场拼装提供了有力保证,更可加工各种异形曲面和复杂连接。
       这看似冒险的举动,没想到无意中“踩准了”节奏,机器人刚投产,国内外相继开始爆发新冠疫情,而机器手臂的使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企业在疫情期间业务不仅没有萎缩,年产值反而翻了番。企业同年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荣誉,持有2项发明专利、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众多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工厂的智能升级被媒体纷纷报道,秦丝思超前的企业发展理念和飒爽的行事作风也得到了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与鼓励。
                                                                                                   用作品感恩群众回报社会
       作为民建会员,疫情期间在为企业所在辖区捐款捐物之余,秦丝思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地球生态的可持续性对于人类的生存是多么重要。她回忆道:“在疫情暴发期间,我们企业所在的蔡甸桐湖农场肩负着为‘封城’的武汉人民提供生鲜的供给任务,而我们雇佣的工人大部分都是桐湖农场里的居民,我特别敬佩他们在特殊时期站在一线为人民服务,共度难关的精神。武汉解封后,我总在思考,自己的行业能为当地做点什么?做什么才能给予当地百姓更好的持续的关爱呢?”考虑了很久,她开始组织团队积极与当地街道政府沟通,在疫情相对稳定的2020下半年,于桐湖街道的居民中心公园研发并低成本地建造了第一个绿色零碳的公共厕所。“让普通老百姓也能用上绿色环保的公共设施,让低碳节能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更生态,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合适的感谢。”她笑着回答。
       谈到未来,秦丝思非常坚定地说:“我希望能有更多人喜欢木建筑,希望自己小小的当代木结构事业能为湖北乃至中国建筑的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木建可持续,筑力碳中和’的使命也会是林榔和满木团队未来10年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深耕方向。”

                                                                                                                                                                     (民建武汉市直蔡甸区支部供稿)

                                                                      

                                                                       

                                                                       

                                                                      

上一篇:

【企业家会员风采展示】 方...

下一篇:

【史海钩沉】 黄炎培与张謇

申请入会

会章会史

武汉民讯

慈善关爱基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