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风采
【史海钩沉】著名工业家——李国伟
2019-12-24 3886
来源:本站
作者:唐庸章

  李国伟(1893—1978),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是前清孝廉,父亲是进士。他幼年丧父,生计赖母针线维持,受祖父启蒙,及常得叔父资助,曾就读于上海震旦学院,1915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曾任陇海铁路总工程局设计工程师,是一个极有教养的知识分子。1916年他与著名工业家荣德生的长女荣慕蕴结婚。1918年辞去工程师职务,参加荣家企业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大的发展,是时荣家企业发展迅速。1918年荣氏委派李国伟去汉口创办福新第五面粉厂,1920年又筹建申新第四纺织厂。李国伟一生致力于民族工业的经营和发展。

  汉口福新第五面粉厂于1919年投产,其生产的“牡丹”商标面粉,以质量好压倒武汉其他各厂,很快打进国内外市场,南运北销,营业一直很好,获利丰厚。由于连年获利,不断扩大生产设备和资金积累,开工五年,它的生产能力扩大了二倍,资金增加了四倍。

  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厂于1922年投产,由于资金不足,依靠借债建厂(该厂原拟集资100万元,实收仅28.5万元),生产技术落后,在日本纱布倾销下,连年亏本,幸赖福新五厂盈利抱注,才能勉强维持并逐渐扩充设备。李国伟是学土木工程的,不懂纺织技术,初期工厂生产管理依靠封建工头。工头飞扬跋扈,压迫工人,殴打管理职员。李国伟励精图治,知人善任。他一方面刻苦钻研,自学纺织技术,终日在车间拆拆装装,了解机器性能;一方面去上海和日本考察,学习先进管理制度,果断地废除了封建工头管理制度,同时任用一批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改革,改变了生产落后的面貌。

  申新四厂年年亏损,引起上海少数股东的不满,他们担心“福五”要被“申四”拖垮,同时对李国伟能否办好企业有怀疑,提议总公司把“申四”卖掉,专办“福五”。卖厂之风传到与“申四”一墙之隔的日商泰安纱厂。日商正想操纵华中纱布市场,便四处出活动企图吞并“申四”。李国伟坚决反对这一出卖民族利益的提议,一再向荣氏陈述利害,终于得到荣家的支持,“申四”得以避免为日商吞噬。

  为了申新四厂的发展,李国伟煞费苦心,克服了许多困难。1927年国内政局变动,国库券和中央银行票贬值,企业损失很大。荣宗敬亲自到汉,向银行抵押贷款740万元才得恢复正常生产。1931年武汉大水,全市泛滥成灾,李亲自指挥两厂员工将张公堤、福新路、宗关至水厂堤防加高,紧急时将成包小麦、面粉堆上,竟得化险为夷,纱粉两厂幸免进水。1933年“申四”大火,3万纱锭的机器和厂房全部焚毁。李国伟提出“死中求生,出奇制胜”的复兴计划。他以火险赔偿金和银行贷款,并说服荣家增资共420万元。向保险公司购进烬余机件先后修复2万余锭,另向国外订购新纱机2.5万锭和3000瓩发电机全套设备。后又陆续扩充纱机、布机,并添置漂染机全套。礼聘工程技术人才和培训专业管理人员,改进技术,加强管理。两年整顿,工厂朝气蓬勃。至1935年已拥有纱机5万余锭、布机1000台和全套染整设备,成为申新系统首创自纺、自织、自染能力的全能设备厂。

  抗战军兴,不久上海、无锡沦陷。荣家在上海、无锡的工厂均遭日军破坏,全部停产。唯独申新四厂和福新五厂在汉生产、营业特别兴盛,1937年“申四”获利185万元,“福五”亦获巨利。1938年8月,日寇逼近武汉,国民党政府限令拆迁。李国伟拥护抗日,力主内迁。他不顾上海股东的反对,在爱国员工的全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将部份机器分水陆两路拆迁川、陕。

  抗战期间,沿海工业区尽陷,内地无工业,商品物资奇缺。李国伟把机器内迁后,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地在荒原上建设工厂。迁去重庆的纱厂于1939年1月开工,面粉厂亦于同年5月开工,这是迁川工厂中最先开工生产的厂。当时重庆(包括大后方)没有生产过机制棉纱,所以纱粉两厂的产品,成为抢手货,销售畅旺,获利丰厚,这为宝鸡厂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他在内地除开设“申四”“福五”各地分厂外,还在成都创办建成面粉厂,在宝鸡创办宏文造币厂和陶瓷厂等,在重庆、宝鸡创办公益机器厂,能自造纺织、面粉、造币等机器,在六七年时间内,共发展了20多个分支企业。最突出的,在敌人封锁交通,机器不能进口的情况下,自造全套纺纱机1万余锭;史无前例地把2万纱锭安装在窑洞内开工生产,日机数次投弹轰炸,未受丝毫损失;利用废棉造纸,变废为宝等等。

  李国伟经营的工厂分布在几个省市,地域辽阔,交通运输成了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便于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他们自备卡车几十辆,奔驰在川陕、陕豫、川黔、滇缅公路上;自置骡马大车数十辆,来往于川陕公路上;还雇有一大批木船,往返嘉陵江上,构成水陆交通网络。李国伟为了统一调度人事、物资、互通市场信息,促进经营管理,于1943年在宝鸡成立“申四”“福五”总管理处,李自任处长。

  抗战胜利后,李国伟雄心勃勃,用战时超额利润积累的巨额黄金外汇,在国外订购了一批先进纺纱机、面粉机、造币机和发电机等设备;在国内购进了汉口怡和、沙逊、新泰等洋行的仓库和全部房地产。除准备在汉恢复纱粉两厂的宏伟规划外,还标购了一批敌伪产业,并以1555.5亿元的标价,购得重庆军政部纺织厂(即原汉口日商泰安纱厂)改名为渝新纺织厂。1947年总管理处由宝鸡迁至汉口,李国伟返汉后被推选为汉口市工业会的理事长。

  新中国成立后,李国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毅然率领总管理处人员于1950年由港返回武汉。自1951年起,他把经营的企业陆续申请公私合营。抗美援朝期间武汉市各界爱国增产捐献武器,他积极响应,捐献17亿余元(旧币),是武汉工商界中捐献最多的。

  当国家发行经济建设公债时,他为了表示对祖国建设的赤诚之心,把定息陆续购买公债,并刻了一颗木章,在公债票上加盖“支援建设,永不兑现”字样。他以民族工商业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政治活动,党和政府给予了他高度评价和荣誉。

  他历任武汉市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府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二、三、四、五届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中华全国工商联常委等职。他在弥留时刻还嘱咐家属把一笔巨款捐献给民建、工商联作为教育福利基金,实现他“取之于民,还之于民”的心愿。1978年10月1日李国伟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作者唐庸章系原申新第四棉纺织厂、福新第五面粉厂公司经理室秘书,1950年加入民建)

上一篇:

【重点关注】王曦:一个深...

下一篇:

【史海钩沉】我是如何加入...

申请入会

会章会史

武汉民讯

慈善关爱基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