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连日的晴天突然在这一天变脸,气温骤降,冷风携同雨丝拍打着裹衣缩脖的行人。上午得到张胜聪副主委不幸逝世的消息后,下午3时,我和原武汉市民建宣传部部长文海林抬着花圈到她家中为她送行。我和文海林均已退休,我俩赶来为她送行,实在是因为她是一位人品高洁的好领导,为人谦和的大好人。
作者赵蕾琪(前排左一)与张胜聪副主委(前排左二)在2001年的调研活动中
认识张副主委的人都知道,她平时衣装极简朴,不事奢华,更不喜涂脂抹粉揽镜自赏,显得有点“老土”而绝非炫人眼目者。然而,她缜密的工作思路,她严谨的职业操守,她无私的奉献精神,总在“与时俱进”的这根弦上起跳。所以,在亲人、朋友和同事们的心目中,她朴素与朴实的形象,很美。
她出生于1936年,四川省富顺县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先后在西南地方工业局、地方工业部、轻工业部、国家统计局、第二轻工业部工作。1981年调入武汉市统计局,为高级统计师,曾任武汉市统计局副局长。1987年加入民建,历任湖北省民建委员;湖北省政协六届、七届委员;武汉市民建副主委;武汉市政协七届、八届委员,九届常委、副秘书长;武汉市政府参事等。在每个工作岗位上,她都干得十分出色。1987年被评为湖北省工业普查模范工作者,1989年被命名为武汉市“三八红旗手”,1997年评为全国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优秀组织者和湖北省统计系统先进工作者。
我与她相识于1989年。说起来,我与她还有点缘份。1987年我调入武汉市民建机关工作,她在那年加入民建成为民建会员,但我没见过她。1988年武汉市民建换届,她作为副主委人选,驻会领导派我去她的工作单位市统计局外调,接待我的同志对她评价很高,我回单位后据实向驻会领导作了汇报。1988年11月16日,在武汉市民建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她当选第八届副主委。此后,连任第九届副主委。
1989年11月,武汉市民建成立调研处,设专职干部一人,驻会领导征求我意见,是去调研处还是去办公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调研处。当时,由左运朝和张胜聪两位副主委分管调研处工作,此时,我方近距离接触到张副主委。她个子不高,略胖,说话和气。我每次要请示工作时,先要到位于汉口沿江大道的市统计局向张副主委汇报,再走到位于汉口铭新街左副主委的单位,向他转达张副主委的意见。那时没有专线车,所以这一段路我只有步行,加上回单位的路程,我步行时间来回就得近两小时。张副主委体谅我,有时她说:“小赵,你今天不用到我单位了,我过来。”不久,左副主委因病不再分管调研工作。
我很快被张副主委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她的工作状态美,极入神极专注。她修改我写的稿件,条分缕析、可谓一丝不苟。现在,我手边还保存有几份她当年修改的调查报告。《对我市纺织行业工作的若干建议》一稿她用红墨水改的;《畅谈十四大感受坚定合作共事信心—市民建组织担任政府机关领导职务的会员座谈》一稿她用蓝墨水改的;《武汉市学习贯彻落实的部分情况》一稿她用铅笔改的。她的运筹构思风韵文采,跃然纸上。我注意到,有的字的下面,还有小圆洞,可见她改稿时,因神情专注而力透纸背了。我保存这几份材料,原本是为了作为自己工作阶段的一个纪念,没想到它们如今竟成为我写缅怀她文章的“备份文件”。而每次参加调研活动时,无论室内室外,活动一旦开始,她立刻进入“现在进行时”状态。1999年7月15日和16日,在冠生园、汪玉霞、东啤和统一等食品厂开展“对武汉市部分食品工业调研”时正处七月流火的夏季,她冒着酷暑参加了全部的调研活动。2000年11月3日—10日到江夏区、洪山区、新洲区和东西湖等地开展“农村城镇化调研”时天气寒冷,在户外的调研活动中我们都冻得不停地跺脚搓手,她却不改她特有的工作状态:手拿笔记本,一边仔细询问对方,一边快速记录,不说一句废话,不聊一句闲话。面对接待单位,她做到恪守职责, “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为民主党派外塑了许多好形象。
她的敬业精神美,肯吃苦乐受累。1998年元月市政协九届一次全会期间,她打电话要我去滨江饭店修改集体提案,她带着我从4日晚7时一直忙到5日的凌晨5时。这次大会,武汉市民建报送集体提案16件。另一次,她约我周日去民建机关修改调查报告,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她没有休息一会儿。中途我好几次提出:“张主委,我到楼下给您买碗面条吧。”她执意不肯,一定要将材料改得满意后再回家吃饭。她是不驻会的领导,不在民建机关拿工资,有些调研活动,她完全有理由不参加的。一次她骨折了住市中医院,医生要求她卧床休息,可是当知道有调研活动时,她瞒着医生赶到现场,我当时看到她走路一瘸一拐的,心中真是百感交集无法言语。2001年9月26日在武钢进行环保调研时,处室同志被临时通知参加某学习班的学习,她担心我一人带队调研太累,上午参加完市政协的会议,下午便从汉口赶到武钢。
她的开拓精神美,敢创新善纳言。在她分管武汉市民建调研工作的初期,一切工作处于草创阶段,无经验可循、无资料可借鉴、无队伍可依托。同时,1997年7月以前,武汉市民建机关的调研工作基本上只有我一个干部,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她常鼓励我多出点子,以开拓调研工作新局面。在她的领导下,创新的工作方法依次推出。1990年12月26日,成立了由5位分别来自纺织局、商场、银行、工厂、大学等部门的中青年会员组成的调研组,从此,武汉市民建有了一支骨干调研队伍。为保护会员撰稿的积极性,1992年4月6日,由她审稿、我主编的油印刊物《调查与研究》推出,截至1999年12月22日止,共出《调查与研究》40期,刊出各类调研文章102篇。1997年7月10日,武汉市民建经济调研专委会成立,骨干调研队伍人数增加。1998年10月23日,邀请了时任武汉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赵信国给民建的市政协委员讲解“政协委员如何写提案”,提高了政协委员撰写提案的质量。2001年10月,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武汉民讯调研专辑》终于获得出刊,从此,武汉市民建当年的各类参政议政、调查研究资料有了一个可供安放的漂亮整洁的窝,一改过去此类资料散装化弊端,并且为今后查找资料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凭据。该刊一经推出,立即得到有关领导的肯定和好评,曾任武汉市委统战部部长、时任市政协副主席胡照洲,在第一期《武汉民讯调研专辑》的封面上作了批示“此件请呈善璧书记、彩木同志并胜阻同志审示。我感觉很好。集中展示了武汉市民建发挥参政和监督作用的成果,是一个创举。可以起到振奋精神和推动工作的作用。建议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借鉴办理。” 1999年,武汉市为了更好地调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推出“党委出题、党派调研、政府支持、部门落实”的新模式,借这个东风,这一年,武汉市民建正式推出激励机制,虽因当时有些条件不具备,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但毕竟有了开端。
她的奉献精神美,不图名不为利。有段时间,调研经费奇缺,会员来机关参加调研会议没有误餐费也没有盒饭,每次带队外出调研,我总是为会员的车辆以及中午就餐的问题发愁。我很想将这些肯为调研工作出力的会员照顾得好一些,可是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张副主委深知我的难,每次下点调研,她从不要求我找民建机关给她派小车,她要么从她单位要车,要么和我们一起乘车。在她担任武汉市民建副主委的10余年间,她不图名,不为利,一如既往地为会务工作尽心尽力。
什么叫“无私奉献”?张副主委的言行就是最好的诠释。
什么叫“在其位谋其政”?张副主委的成绩就是最好的回答。
1993年,她在市政协全会上作的大会发言《进一步提高我市综合实力的思考》,全文在《人民政协报》以头版的位置发表。1997年—2001年,是她担任武汉市民建分管调研工作的副主委的最后5年。在市政协九届一次和五次会议上,武汉市民建共有4件集体提案被上升为建议案原案提案,这个成绩是对以往武汉市民建提案工作的一个突破。另外,有4件集体提案被作为重点提案,4件集体提案被评为优秀集体提案。同时,有5份调查报告分获中共武汉市委办公厅颁发的优秀调研成果奖。《政协论坛》电视节目是1998年10月开播的,从1999年至2002年元月武汉市民建共承办7期。1999年获优秀作品奖(当时由我负责撰写主持人串词并由张副主委审稿),2000年和2001年两度获先进承办单位奖。2001年12月,她即将从武汉市民建副主委任上退下来,但这一年她一如既往精神抖擞地奔波在各个调研现场,带领会员到洪山区和平乡和左岭镇、东西湖新沟镇、汉阳区墨水湖和南太子湖、武汉汽轮发电机厂、武汉钢铁集团等近15个地区开展调研。
人的一生,都是生命赋予每个人的资源,它的珍贵,在于人可用它来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努力工作、用事业之花结出自己的人生之果。所以,许多伟人都说“生命不在于长,而在于好”。张副主委的一生便印证了这句话,她活出了好的生命、有价值的生命。她用她生命的资源种出的成果,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永远在参政议政的园地里绰约盛开,永远在她的亲人和朋友的心中宝贝般珍藏。
赵蕾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