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建江汉一支部组织专题学习,深入研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并结合武汉“十五五”规划编制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行集中研讨。作为武汉市水产行业的“三农”工作者,通过系统学习与深入探讨,我深刻认识到全会精神对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意义,更加清晰把握了民建会员立足界别优势、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职责使命,现将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一、领会精神要义:以全会精神引领“三农”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关键阶段召开,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部署,为“十五五”时期乡村振兴擘画了清晰蓝图。结合武汉发展实际,全会精神对“三农”工作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科技支撑。《建议》提出“提高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强调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武汉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具备发展设施农业、现代水产养殖的良好基础。未来更需依托武汉科教优势,加强水产种业创新、绿色养殖技术攻关,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二是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会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完善乡村建设实施机制,为武汉“十五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提升提供了政策遵循。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应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例如发展“农业+旅游”“农业+电商”等新业态,打造都市农业示范样板。
三是聚焦民生福祉,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建议》要求“坚持农林牧渔并举,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水产养殖在“菜篮子”工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持续提升水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守护好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二、深化学习实践:以共识凝聚履职尽责力量
此次学习让我在思想认识和履职方向上有三点深刻感悟:
一是强化了“三农”工作的政治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这让我更加明确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作为民建会员和农业工作者,必须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个人履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水产行业创新实践助力武汉现代农业强市建设。
二是找准了参政议政的着力点。围绕《建议》提出的“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等部署,我将结合武汉实际,重点调研农村土地流转、特色水产产业链建设等议题,积极为“十五五”规划编制、实施建言献策。
三是激发了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力。在与支部会员交流中,我深刻认识到武汉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例如如何利用长江禁渔政策转型发展生态渔业、如何通过品牌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这些共识为履职实践提供了清晰路径。
三、聚焦重点突破:以“三农”行动助力武汉振兴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关键在于落实。作为民建会员和水产行业从业者,我将从以下三方面推动全会精神落地见效:
一是推动科技创新,助力武汉水产种业振兴。依托武汉科研资源,积极参与“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实施水产苗种繁育”项目建设,推动优质苗种研发和推广,为全国水产养殖业提供“武汉方案”。
二是深入乡村调研,建言农业产业化发展。围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目标,走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关于冷链物流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提案,促进农业全链条升级。
三是践行绿色发展,守护长江生态屏障。严格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推广“零排放”循环水养殖模式,推动渔业碳汇研究,为武汉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下一步,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在“学深、悟透、做实”上下功夫,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三农”的实际行动,为武汉建设农业强市、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民建人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民建江汉一支部支委,武汉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中心推广科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