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与传统生产力不同的是,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绿色生产力,是将生产力的绿色化和绿色化的生产力统一起来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生产力。
■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是解决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压力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之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绿色低碳标准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支撑,人才培养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关键,绿色金融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列为2024年重点任务之一。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的迫切需求,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湖北是生态大省,要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碳金融、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建设不同层级的科研平台,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
绿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出发点
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大量排放和过度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全球变暖趋势不断增强。传统的生产模式以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为代价,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物质财富增长,这种模式已经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挑战。人类迫切需要采取行动转变生产模式,采用绿色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简单地从旧的生产力向新的生产力转型的过程,而是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质的跃升。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力量,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和工艺技术各不相同。传统的生产力,呈现出高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等特征。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有的生产力都需要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将绿色作为基本出发点。与传统生产力不同的是,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绿色生产力,是将生产力的绿色化和绿色化的生产力统一起来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的“就是”,体现的是一种规律性的判断而不仅仅是是与否的判断。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需要以绿色低碳为基本出发点,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遵循,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支撑,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
产业发展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主战场
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是解决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压力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之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球零碳经济竞赛中,绿色生产力是决定谁有希望最终胜出、跻身世界前列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但是,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处在由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向中高端环节攀升的阶段,以发展绿色生产力为核心任务之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绿色生产力,夯实竞争之基。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也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产业。所谓“改造提升”,是在重视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夯实传统产业的竞争基础,重塑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优化传统产品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实现绿色化、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升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竞争力。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绿色生产力,抢占竞争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当前作为我国出口产品的“新三样”,我国锂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不断加快,出口占比稳步增长,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大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绿色生产力,抢占全球绿色竞争制高点,培育世界级绿色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全球绿色竞争力。
前瞻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获得竞争新优势。绿色低碳产业是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的主要赛道,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由前沿绿色技术驱动,但当前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以绿色生产力为核心竞争优势,抢先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才能引领新技术革命发展,抓住未来发展机遇,进而构建强大的绿色竞争优势,释放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提升我国的全球绿色竞争力。
强化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政策保障
科技创新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布局建设绿色低碳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培育绿色低碳领域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建包括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市场主体培育的立体化绿色科技创新机制。
绿色低碳标准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支撑。发挥各有关标准化技术组织作用,按照需求导向、先进适用、急用先行、衔接配套的原则,加快制定绿色低碳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稳步升级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标准。根据绿色低碳标准,构建绿色制造“综合标杆”和细分领域“单项标杆”相衔接的标杆培育体系,打造制造业绿色生产力领军力量。
人才培养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关键。劳动者是生产力基本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力的能级。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要坚持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人才资源为根本,加快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改革,为绿色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撑。
绿色金融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绿色金融主要为促进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提供融资服务,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加大对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支持力度,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改变金融机构管理理念引导企业生产方式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变,塑造生产者的绿色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鼓励现有政府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培育和孵化绿色低碳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为绿色生产力发展筑牢根基。
助力湖北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
湖北要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以绿色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点,大力发展全国碳金融中心、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等举措助力湖北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之路。
优化碳市场制度设计,撬动碳金融市场力量,形成有效绿色生产力。面对碳市场外部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碳市场功能有效性不足问题,湖北需要优化碳排放交易体系,以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为抓手,大力推进碳金融发展,努力提升碳金融服务水平,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绿色低碳领域。构建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平台,支持湖北金融机构和企业与国际金融机构和外资企业在气候投融资领域务实合作,提升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通过“降门槛、扩行业”,扩充纳入排放规模,提高纳入企业数量,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着力提升湖北在全国碳市场的影响力和产业引领力。依托碳市场开展多元化碳金融业务,探索通过碳市场拓宽企业节能减碳融资渠道,引导企业不断提升碳资产管理水平,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绿色产业领域,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应用。
推动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锻造绿色竞争新优势。要从供给与消费两端发力,推进“加新、控煤、稳油、增气”,通过建设省际能源输送通道、适度提高省内能源自给能力、提升能源储备调节能力等方式,加快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激发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力,推动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特别针对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化工等主导产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形成完整的绿色产业链,大力推动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产品供给绿色化。加强绿色制造业和绿色服务业的协同布局和发展,以强大的服务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打造地方性科研创新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湖北要充分发挥既有的科技创新优势,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围绕绿色技术创新链布局绿色产业链,更要发挥科技创新中心和碳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优势,推动绿色技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从源头上为助力湖北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要基于现有产业链布局绿色技术创新链,鼓励地方政府围绕自身主导产业布局科研平台,解决自身产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共建实训基地平台,开展前瞻性研究和绿色技术攻关,培养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通过要素平台建设,推动绿色低碳领域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的配置市场化,促进绿色生产力的发展,为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创新动力。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经济学院)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