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建设 > 思想建设
赴非洲教学追记
2006-12-19 3428
来源:本站
作者:信息管理员
 
王明明
  2001年十月中国教育部受联合国委托,决定派遣一批中国教师赴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援助当地的职业教育。我教育部在全国招聘教师,对教师的要求是既有相当熟练的英语,又精通相关各专业(例如机械、电子、建筑、计算机等)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初选合格的教师经过一个多月的强化培训,最后由埃塞俄比亚驻华使馆官员面试,筛选出二十多位。
  各地的教师于12月21日汇聚北京。首都连续下了两天的大雪,雪后初霁,阳光灿烂,白雪覆盖的首都一片银装素裹。下火车后我们匆匆前往埃塞俄比亚驻华使馆办好签证。晚上教育部的领导设宴为我们饯行,预祝我们圆满完成这一光荣使命。
  飞机于22日上午12点在北京起飞。再见了,祖国。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这一光荣的、挑战性的任务,即便万里之外的那个国度对所有这些教师们来说都是陌生的,甚至有些神秘感。经过15小时的飞行,航班于当天的当地时间 22点降落在亚的斯亚贝巴国际机场。走出飞机,我们不得不赶快脱下毛衣。虽说是12月底的夜晚,这里的气温还高达十几度,夹克衫已足以御寒。中国驻埃塞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在机场迎接我们,把我们送进旅馆。从机场到旅馆的路上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不时地浏览车窗外的首都夜景。这里没有中国大都市的繁华,没有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没有林立的高楼和闪烁的霓虹灯。毕竟,这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欠发达国家之一。
  初涉非洲大陆的好奇、兴奋、甚至是有几分冒险的感觉,使我还未立刻感觉到长途飞行和 5个小时的时差带来的疲劳。第二天早上我们前往埃塞教育部,由教育部职教司司长向我们介绍该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当天晚上中国驻埃塞大使及其他官员在使馆设宴为我们洗尘。宴会前艾平大使向我们介绍了该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状况,以及中国与非洲及埃塞的友好关系,嘱咐我们要努力工作,并担负起民间大使的职责,为促进中非友谊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为这个教育援助项目也有其它若干国家的教师参与,我们应努力树立中国教师的良好形象。我作为专家组的组长代表全体教师表示决心,一定要克服各种困难,搞好工作,广交朋友,为促进该国的教育发展尽职尽责,为祖国争光。
  在首都逗留了几天之后,我们一行教师就各奔东西,分赴各地开始工作。大家依依不舍地互相告别,几位控制不住感情的教师甚至流下了离别的泪水,似乎这一走便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了。
我执教的Debre Birhan 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离首都一百一十公里的一个小城。这个国家的职业教育起步仅五年左右,没有正规的教材,所以各专业的教师必须自编教材。对此我们事前已有准备,除了从国内带来些参考书之外,还在首都买了些相关书籍,因此到校后一个星期就开始边写教材边授课了。学生们也只能抄写教师板书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这个国家英语是本族语之后的第二官方语言,中学就开始用英语进行教学,所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基本上都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外籍教师用英语教学并无障碍。外教不但要负责对学生的教学,而且要对本地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其专业素质,所以有时周末也不能休息,而需给教师授课。
  我在这所学校的机械系工作,在两年半的工作中讲授过机械加工,机械制图、机械原理、金属材料、电气焊等课程。有一次系里提前三天通知我上车间管理这门课,学校图书馆里没有资料,我只好匆匆去首都买回几本参考书,紧张地备好课之后就开始讲授了。他们认为外国专家在本领域内是无所不能的,当然我也不能愧对专家的称号。职业院校的机械系教师除了讲授理论课之外还须指导各种机械的操作实习。学校里的实习设备大部分是从中国进口的,当然说明书都是英文的。有些机床设备我在国内还未曾接触过,有时只能自己先看说明书并熟悉操作,然后指导学生实习。当地教师不知是懒于查资料还是不会查资料,虽然很多相关的资料在图书馆里都能查到,但一遇到问题,例如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公式等,他们就常常来问我,甚至到家里来请教。
  在埃塞两年半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与当地的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除了认真授课外,我与他们一起打球、聊天,他们特别喜欢有关中国的信息,周末与他们一起去钓鱼或郊游,有时在经济上接济困难的学生,所以深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重。
  中国在埃塞人民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他们从各种媒体了解到很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例如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载人宇宙飞船,中国的国际影响。他们也目睹了中国在埃塞友好援助的成果:中国人在当地筑路架桥,建设工厂、电站,中国援助1亿元人民币建立一所职业培训中心。由于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和对非洲人民的无私援助,我们中国人在当地也倍受尊敬。
  埃塞人民性格淳朴、真诚,对中国人民非常友好。我在那里生活的两年半时间里结交了不少当地朋友,其中一位在供电局工作Alamayew先生每逢圣诞节和复活节总是热情地邀请我去他家作客。第一次去他家是他开车来接我,他开的是一辆较大大的三轮车(类似于武汉原来的那种“麻木”),他倒车时我听到那熟悉甜美的汉语声:“倒车了,请注意。”,顿时倍感亲切,这是从中国进口的车。仿佛主人开这辆车来就是为了迎接我这位中国客人。除我之外主人还邀请了几位他的最要好的朋友,主人夫妇做出了最好的圣诞节的菜肴招待我们,大家频频为友谊干杯。吃完饭后就是他们传统的咖啡仪式:地上铺上青草,点缀几朵野花,摆放上小板碳炉和煮咖啡的陶壶,燃上几柱熏香。煮咖啡的通常是年轻的女性(如果是在节日里,还会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不久,屋内便洋溢着浓郁的咖啡的香味了……
  有一次我去首都拜访一位朋友,因为不熟悉那里的大街小巷,我不知道该怎么乘车。一位熟悉首都的苏丹小伙子知道我是中国人后,主动陪我乘车、换车,一直帮我找到目的地,使我非常感动,再三谢谢,他说非洲人民非常感谢伟大的中国对他们提供的各种无私援助。
  回国已经四个多月了,在非洲两年半的经历使我获益匪浅。我与当地的学生、同事、朋友结下的深厚情谊使我难以忘怀。但愿埃塞人民通过努力早日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但愿古老的非洲能焕发青春。
 
照片中前排左起第四人为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艾平,左起第三人为笔者。
        (照片摄于中国驻埃塞大使馆)

上一篇:

遗漏的风景 ——九寨风光记...

下一篇:

坚持政治协商制度 加强党...

申请入会

会章会史

武汉民讯

慈善关爱基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