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政议政 > 参政议政指南
高层参政 建言规划
2010-01-08 4780
来源:本站
作者:信息管理员
                        ——邹国林主委代表市民建在市委书记杨松主持的
                       对我市编制“十二五”规划听取民主党派意见会上建言
     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有目共睹,令人振奋。而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我们认为,在确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时一定要分析考虑“十一五”规划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和变化趋势,不要盲目贪大求快,力求提出更加现实可行的规划目标和任务。同时,“十二五”时期处于向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过渡的重要时期,要注重与2020年发展目标的衔接,规划中要更加突出改善民生这一重大主题。下面,我们重点从产业结构调整、远城区工业化、文体消费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定不移地实施远城区工业化
      加快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是事关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适应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升城市工业化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合理疏散城市人口。武汉市作为特大中心城市,建成区人口已达500多万,大城市拥挤效应越来越突出,带来许多诸如交通拥堵、商业服务业过度竞争、商务成本提升过快等问题。所以推进远城区工业化,同时是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有效化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此,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市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保障远城区重点项目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特别是远城区工业园区重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来源,加快地铁、轻轨、城市道路、公交线路与远城区的无缝对接,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格局。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设立市级远城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广泛吸引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开发区建设。
      2、加快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要高度重视重点企业对主导产业和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性。市政府一方面要帮助各区尽快培育一批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另一方面要有选择地帮助引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向远城区投放。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园区为载体,加快相关产业聚集,不断拓展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3、加快远城区城镇化发展,实现远城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过低的城镇化率直接制约着远城区工业化速度和水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公共产品如教育、卫生、道路、水利等覆盖面,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救助等制度,提高保障标准,让远城区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为工业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努力实现远城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二、大力促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涉及多行业的新兴复合型产业。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09年3月,国务院制订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将武汉市定位为中部物流区域、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在全国物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武汉市也将现代物流业确定为8个千亿版块和十五个新兴产业之一。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全社会物流总额达32470亿元,实现物流增加值1461亿元。所以,“十二五”规划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应着重有所体现。对此,“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建议:
      1、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尽早发挥效益。应全面推进以武汉新港和天河机场为代表的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提高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和兼容性,实现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及公路无缝对接,真正将我市打造为中部地区多式联运中心。
      2、加强行业整合,改善物流产业发展环境。政府应充分认识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的重要性,切实把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作为启动物流需求、推进制造业升级的重点工程。引导物流企业跟随制造业产业链集聚,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从政策上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剥离自营物流功能,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同时,建立健全武汉市物流行业准入制度,适当提高新成立物流企业的标准,鼓励和引导我市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加盟连锁和委托管理等形式加快资产重组;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对场站、码头、仓库、车辆等物流资源的兼并重组和整合利用。
三、积极实施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快发展低碳产业
      1、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功能结构“三个结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是通过调整三次产业的规模、速度和行业类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指根据各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合理布局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实现产业空间布局的集约和有序。功能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指按照不同层次发展战略目标中的功能定位,统筹规划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实现不同区域间功能互补和定位合理。)过去的规划忽视了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的规划,中心城区和远城区布局协调性不高,造成了产业重复建设和趋同现象明显、资源配置低效、功能定位冲突等问题。因此,“十二五”规划应加强“三个结构”并重,促进各区的产业以及经济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均衡协调发展。
      2、加快发展低碳产业,推动我市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化产业的集群、循环与共生发展。应尽快制定对第一、二、三次产业进行生态化调整和重组的发展规划,构建产业间的生态化协作体系,逐步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发展新兴生态化绿色产业和用生态化技术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并举的措施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突破性发展以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风力发电、节能装备、电力环保、水环保、循环经济等为重点的新能源与环保产业,使其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3、增加居民收入,以市场消费引导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引导产业结构自我调整的有效手段。而拉动消费的主要动力是居民收入的增加。建议将我市到2015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的目标适当提高到与GDP年均增长率12%持平,不断提高工资水平,鼓励更多财政性收入,健全全民创业服务体系,切实有效地拉动消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搭建融资平台,促进中部地区金融中心建设
      当前形势下,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搭建融资平台,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制度性平台。我市应当抓住国际金融时局变化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先行先试政策,以金融创新为抓手,加大对资本市场的开发利用力度,促进武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积极构建有利于推动企业上市的运作平台。建立上市后备企业数据库,制定推动企业上市的近、中、远期规划。加强与境内外投资公司以及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等资本市场服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开辟上市融资渠道。根据我市出台的《关于加快金融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15年,要争取上市公司总数突破60家。建议其中的一些关键指标在“十二五”规划中有所体现。
      2、积极培育优质金融市场融资主体。要围绕打造行业龙头和地方蓝筹旗舰,积极推动行业内绩优公司的优化重组,打造一批具有国内较强竞争力的上市公司群体;对于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并购重组,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公司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3、积极争取新三板市场试点,大力推进资本证券化步伐。我市应充分利用国家扩大新三板试点的政策机遇,依托东湖高新区丰富的高科技企业资源,优选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积极拓展股权交易流通试点,推动武汉东湖高新区在新三板市场试点取得新的突破。此外,武汉应加大国有资本运作,通过借壳、兼并、重组等方式,搭建融资平台,加快推进资本证券化。
五、积极引导和刺激居民文化消费,完善社区公益体育健身设施,繁荣文体消费市场
      1、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调整定价过高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位,形成梯级市场,刺激消费需求和消费意愿。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消费市场的财政补贴,通过降低价格吸引居民走出家门,开展文化消费。文化管理部门应鼓励各演出市场、图书市场和旅游景点,开展诸如“市民优惠日”、发放代金券、施行消费套餐等优惠活动,吸引消费。
      2、鼓励企事业单位、高校文化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拓展周末演出市场,方便居民就近消费。我市的文化设施网点建设远没有跟上城市化建设步伐,许多新兴区域文化设施匮乏。为方便当地居民文化生活,政府应协调区域内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将礼堂对居民开放,开辟为周末电影院等演出场馆,改善社区文化消费条件。
      3、把完善社区、街头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健身场所,大力倡导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除了要完善适合中老年人活动的健身器材外,还要因地制宜地在街头绿化带、社区等建设适合青少年锻炼的小型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公益健身设施,引导市民通过参加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活动促进身体健康,更好地分享改革带来的成果。(如北京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建率已达到100%,还将在300个行政村中建设300个篮球场、30个多功能篮球广场、乒乓球长廊和多功能球场;重庆市提出打造“健康重庆”,到2012年,全市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将达52亿元,在全市建设1000个有标准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人均体育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

上一篇:

市委召开双月座谈会就实施...

申请入会

会章会史

武汉民讯

慈善关爱基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