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由于受到疫情、灾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一些边缘人口存在致贫风险。为巩固脱贫成果,我省近日出台的一系列精准扶贫举措,助力乡村振兴,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
教育扶贫,打好脱贫的奠基石。直至现在,仍还有很多贫困户停留在“等待国家给予低保补助,毫不费力白得钱”的思维上,争当贫困户,守着远在半山腰贫瘠的土地,住在祖上留下的土坯房,不愿走出大山生活。“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就是通过教育帮助人们拥有一份体面的、稳定的、待遇好的工作,这是改善、稳定发展扶贫工作的基础,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省近日出台了精准实施技能提升的举措,支持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建设一批优质技工学校,培育技能人才。对贫困人口继续实施“雨露计划”、执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提高20%的政策至2021年底等,为实现地区整体脱贫奠定基础。
就业扶贫,立好脱贫的靶向杆。就业事关百姓生计,是最大的民生。“加大就业扶贫力度”、“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明了就业扶贫的重要作用。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加之新冠疫情等影响,很多贫困户因不能抵御自然灾害等风险,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并不少见,致使他们重新沦为贫困户。为此,我省出台扶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措施,鼓励脱贫地区发展“小店经济”“夜间经济”,支持脱贫人口在县域城镇地区从事个体经营,创办投资小、见效快、易转型、风险小的小规模经济实体,支持脱贫人口通过非全日制、新就业形态等多种形式灵活就业,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税费减免、场地支持、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为脱贫人口提供更多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产业扶贫,筑牢脱贫的保护伞。由于贫困地区资源缺乏、生态脆弱,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难以从根本上脱贫,所以利用产业扶贫,可以将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等组织机构面向贫困人口的扶贫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分别投入技术、信息、资本、土地、劳动等要素来共同发展扶贫产业,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为此,我省出台支持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措施,建设一批卫星城镇、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在农村基建领域推广“以工代赈”并发放劳务报酬方式,优先吸纳脱贫人口等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建设、就业。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既要打赢这场攻坚战,更要守护脱贫成果。
(作者系民建武汉市武昌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