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建设 > 交流园地
【学思践悟】一份红色追寻
2021-08-08 429
来源:本站
作者:钟颖新

  7月季夏,我来到火热的重山重水重庆城。除了在流行的网红点打卡,去追寻红色足迹也是一份美好的历程。

  山城的地铁一会儿在楼里一会儿在江边一会儿又猫进地下,但地铁的指示牌上赫然写着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桂园、周公馆、红岩等一系列声名显赫的历史遗迹,彰显了这座城市的不凡。虽然在爬上爬下的山城烈日下穿行,但非常容易就找到了我此行的目的地之一——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由于时间紧,我一大早就过来了,竟然还有些许游客来参观,有的人还带着小孩子。

  我喜欢仿旧的民国灰砖建筑,就从特园康庄看起。这是四幢三层楼房,两两相边,每组对称,分别编号为一、二、三、四号楼,以民盟元老鲜英之九女鲜继康定名,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

  1937年底国民政府迁渝和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退守重庆时期,政府机关、工厂学校、社会团体、外地来人,如云集潮涌般地压向重庆,整个重庆市区一时人满为患,住房十分紧张。由于特园地点适中,环境安静,庭院宽敞,加上特园主人鲜英豪爽好客,许多社会贤达、文人名流、民主人士都常在这里聚会。当年的特园鲜宅里,经常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上次我来时匆匆一瞥,这次特别想看看国家一级文物、“镇馆之宝”之一,据说是冯玉祥将军亲笔书写的“民主之家”匾牌。当年在特园,毛泽东曾说:“今天 ,我们聚会在‘民主之家’,今后,我们共同努力,生活在民主之国!”所以,那一块普通匾牌也蕴含了特殊的意义。

  康庄旧址还在部分装修复建,一些工人在来回运输物料,不过房间还是恢复了原来的模样,依然能参观。墙上挂的一幅幅照片证明了当时康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都是中国历史上显赫的人物——共产党方面,有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邓颖超、叶剑英等;国民党方面,有冯玉祥、李济深、于右任、孙科、邵力子等;社会知名人士,有张澜、张伯苓、黄炎培、梁漱溟、沈钧儒、史良、卢作孚、章乃器、胡厥文等。他们都曾往来于“特园”,共议时局,共商国是,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而奔波呐喊的决心在这里汇聚,为中国革命斗争的一腔热血在这里勃发,民主之花也在这里萌芽。

  从康庄出来,走到旁边的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我特别关注民建的展品。展柜里,早期民建机关刊物《平民》刊载的《民主建国会成立宣言》《民主建国会纲领》《民主建国会组织原则》,还有中华职业教育社机关刊物《国讯》(原件馆藏),虽然略有岁月的尘埃,纸背泛黄、微卷,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内容字字珠玑、句句箴言,救国救民的情怀跃然纸上。还有当时民族工商业的代表如“机械大王”胡厥文、氯碱工业的创始人吴蕴初、金融巨子康心如、火柴大王刘鸿生等的图片及事迹简介,凸显了民建的经济界别特色。在抗日救亡的紧要关头,他们带头拆厂内迁,保住民族工业的命脉,团结社会进步力量一致对外。

  我不禁想起编辑《武汉民建口述会史汇编》时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著名工业家李国伟时任荣氏企业汉口福新第五面粉厂、申新第四纺织厂经理,他当时不顾上海股东的反对,力排众议,在爱国员工的全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将部分机器分水、陆两路拆迁川、陕,迁去重庆的纱厂于1939年元月开工,面粉厂亦于1939年5月开工。这两家厂据说是全国迁川工厂中最先开工生产的,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支援前线抗日物资作出了重大贡献。不仅如此,当时在敌人封锁交通、机器不能进口的情况下,他们自造全套纺纱机1万余锭。为了躲避日机对重庆频繁的大轰炸,他们创造性地将二万纱锭安装在防空洞内开工生产。除此之外,他们还积极开动脑筋,将战争期间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利用废棉造纸,变废为宝,为民族工业争取喘息乃至日后发展的机会。今天在重庆街头经常看到的防空洞火锅,就是利用抗战期间留下的大小防空洞改造为火锅店。酷暑炎夏,在凉爽的防空洞内品尝着麻辣百味、鲜香四溢的火锅,享受清凉的同时,我们不能、也不会忘记,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保存下来的中国民族工业的星星之火曾在这里不熄燎原!

  逛了一大圈,累了,我却依然没有看到想看的那个镇馆之宝。我想,留点遗憾应该也不是坏事吧,是为下一次的追寻做准备。不过当时的理想在如今已经实现,盛世中华,“民主”“幸福”之花如今已经开得灿烂芬芳,而那一份小小的红色追寻也将深藏于我的心底,激励我继续踯躅前行。

  (作者系民建武汉市机关支部副主委、宣传部副部长)  

上一篇:

【学思践悟】笃行致远 不负...

下一篇:

【学思践悟】不忘初心跟党...

申请入会

会章会史

武汉民讯

慈善关爱基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