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超
2014年5月11日,民建武汉市青山工委经济支部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赴河南兰考参观了革命烈士焦裕禄纪念园。纪念园里,青松挺立、翠柏苍苍,鲜花娇艳,碧草青翠,一派庄严肃穆。
会员们在焦裕禄烈士陵墓前整齐列队敬献了花篮后,大家庄重地向焦裕禄遗像三鞠躬,并绕墓一周表达敬仰之情、寄托无尽的哀思。陵墓后壁,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九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默默向前来拜谒的人们昭示焦裕禄同志短暂、平凡而又光辉灿烂的一生。
在焦裕禄烈士纪念馆里,听着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讲解,看着焦裕禄同志生前一幅幅工作生活照片、看到焦裕禄同志工作中一幕幕实境再现、瞻仰着焦裕禄同志生前使用过的一件件遗物,大家无不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县委书记好榜样焦裕禄的伟大人格所折服,无不为他心中只有兰考人民却从来没有自己的博大胸怀而感动。
纪念馆里,有一幅焦裕禄同志生前所写日记片断的图片:“我想,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还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图片面前,我伫立良久,思绪万千,甘做“松柏”、甘做“杨柳”、甘做“泡桐”,不正是焦裕禄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和完美的诠释么?
作为一名政府基层工作人员,学习焦裕禄精神到底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这幅图片告诉了我们准确的答案。
新时代学习焦裕禄,就是要学习他永不变色的“松柏精神”。 1945年焦裕禄的家乡得到了解放,他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于1946年元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在随后的革命工作中,无论是在农业战线,还是在工业战线,无论是在车间当工人,还是在机关当干部,他始终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信念坚定,立场分明,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1962年冬,焦裕禄同志出任兰考县委书记时,展现他面前的兰考,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是成片结着青色的冰凌的洼窝,是枯草茫茫的盐碱地。面对这样险恶的自然形势,他没有丝毫退缩,始终保持本色,牢记宗旨,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求真务实精神,带领导兰考干部群众与水涝斗、与风沙斗、与盐碱斗,通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取得了兰考除 “三害”工作的初步胜利。这就是他——焦裕禄,一位普通的领导干部,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用他永不变色的“松柏精神”,为我们新时代的基层干部树立了一个岗位立功的好榜样。
新时代学习焦裕禄,就是要学习他充满活力的“杨柳精神”。焦裕禄同志走革命道路伊始,当过村民兵班长;解放战争时期,在南下工作队做过群众工作;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他抱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崇高理想,从农村工作岗位转到工业岗位——洛阳矿山机器厂,克服了文化层次低的困难,勤学苦练,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由普通工人成长为基层干部,以“善于抓政治,抓人的思想”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时,面对重重困难,他无所畏惧,他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他干一行专一行,干一行爱一行,以他的实际行动甚至是生命来实现了他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誓言。这就是他——焦裕禄,一位普通的领导干部,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用他充满活力的“杨柳精神”为我们新时代的基层干部树了一个敬业爱岗的好榜样。
新时代学习焦裕禄,就是要学习他时不我待的“泡桐精神”。 1948年焦裕禄同志到工业战线后,他明显地感觉到,单凭热情,不懂业务、技术,根本不适应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的需要,抓住一切机会,刻苦学习工业知识,努力钻研工业管理,迅速由外行变为内行,成为了优秀的工业行业管理者。1964年春天,正当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同志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当组织上劝他住院治疗时,他总是说 “工作忙,离不开”;当他感到自己的病已无法治疗时,对噙着眼泪给他注射止疼针的护士说 “我不需要了,省下来留给别人吧”;当兰考的干部群众前来看望他时,他首先问到的是县里的工作、生产情况;当上级领导同志来看望他时,他以“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来表达自己的遗憾。临终前,他向组织提了一个唯一的要求,那就是要将他“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这就是他——焦裕禄,一位普通的领导干部,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用他时不我待的“泡桐精神”为我们新时代的基层干部树立了一个忠于职守的好榜样。
50多年后的今天,面对与焦裕禄同志当年有着天壤之别的工作环境,我们更当倍加珍惜。作为基层干部,只要我们能够踏踏实实立足本职岗位,认认真真学习焦裕禄同志甘做“松柏”、“杨柳”和“泡桐”的精神,坚定信念、忠于职守、敬业爱业,始终保持公仆本色,始终心系群众,就一定能战胜的一切困难,一定能在平凡岗位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民建武汉市青山区会员、青山区人力资源局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