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和提交提案是参政议政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两种形式,是民主党派成员履职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基层诉求与政府决策的重要纽带。如何将看似细碎的“小信息”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大文章”?从我多年来的履职实践和体会来看,通过精准选题、深入调研、创新机制和多方联动,将医疗健康、养老服务、基层治理等领域的民生痛点转化为系统性政策建议,展现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和提交提案工作的实效性与影响力。
一、扎根基层:从“小切口”捕捉真问题
社情民意信息和提案的生命力源于对基层需求的敏锐洞察。我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从具体案例中提炼共性问题。例如,我在调研中发现,医疗器械超适应证使用现象普遍,可能导致医疗风险与资源浪费,随即提交了《关于带量采购背景下对武汉市医疗器械进行分类管理的建议》,提出建立分类监管体系、强化临床使用培训等举措。这一“小切口”的提案被武汉市医保局现场办理,并纳入医疗器械管理改革议程。再比如,面对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失能老人护理难题,我深入社区和医疗机构调研,发现护理人员短缺是制约长护险制度落地的关键瓶颈。基于此,提出了“基层医疗机构转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建议将闲置的一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机构,并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护理人才。这一提案引起相关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为武汉市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
“推行主动健康奖励积分制,赋能基层慢病管理”是我的另一份提案。我关注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提出了推行主动健康奖励积分制的建议,激励患者积极参与健康管理,减轻基层医疗机构的负担。这一提案得到了长江日报等媒体刊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精准聚焦:以“小建言”推动大改革
社情民意信息和提案的价值在于其精准性与前瞻性。我善于从行业趋势和社会痛点中提炼议题,通过数字化思维推动制度创新。例如,针对医疗检查结果互认难的顽疾,提出构建全市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实现诊疗数据“一卡通”,并建议在医联体内打通远程诊断、影像共享等业务。这一提案直接推动和加速了武汉市公立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进程,减少了重复检查带来的资源浪费,惠及数百万患者。在医疗服务数字化领域,我敏锐地聚焦到“云胶片”推广问题。传统医用胶片成本高、易损毁,而“云胶片”利用数字化存储可大幅提升效率。我通过提案呼吁全市医院普及这一技术,并配套完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该建议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目前各大医院已经逐步实施云胶片服务,促使武汉市医疗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仅胶片成本一项每年可节约数千万元。
“关于武汉市开通零售药店‘互联网+’医保购药”的提案,是我在2024年的一项重要履职成果,被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医保购药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了推动武汉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我主动联系调研提案承办单位,这一提案得到了省、市医疗保障局的高度重视,武汉将作为全省首家“医保个人账户线上购药”试点城市,也为武汉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平时我还积极参与市医保局、市卫健委的相关行业政策制定专家会。在门诊医保共济优化措施、慢特病保障制度专家论证会、年度优秀医师护士评选等会议上积极发声,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一名市政协委员和民建会员的责任担当,尽心竭力为武汉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三、机制创新:用“小平台”激活大协同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和提交提案的工作成效,离不开沟通机制的创新与多方协同。我在履职中注重搭建常态化对话平台,例如建议武汉市医保局建立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医疗机构、药企等的定期沟通机制,推动政策制定更透明、更贴近实际需求。此外,平时积极参与跨部门协作,如在华中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医)专业教学改革中,推动医学院与医疗机构、医保部门合作,将行业实践融入课程设计,为医疗管理人才培养注入实战经验。在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中,通过专题调研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模式。针对武汉市首个社会资本参与的常四社区改造项目,提出“财政引导+市场运营”的可持续方案,强调通过商业服务嵌入、公共空间运营等方式实现资金平衡。这一思路被纳入江汉区老旧小区改造政策框架,为破解资金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还有一件令人欣喜和欣慰的事情是,在市政府2025年1月8日发布的《武汉市加快生命健康产业突破性发展 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实施方案》中,我的建议得到了采纳。我提出,创新要在医疗技术、医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领域着重发力。在医工交叉领域,创新的关键在于理解临床需求并将其转化为技术创新。我建议未来可借鉴武汉同济产业科创中心的成功模式,推动医工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医教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为推动武汉医疗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四、长效赋能:以“小支点”撬动大体系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和提交提案的深化需要制度化保障与持续性跟踪。我注重提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问题发现、方案设计到落地反馈形成闭环。例如,关于医生多点执业的提案,不仅提出规范执业流程、完善考核机制等建议,还持续跟踪政策执行情况,推动建立执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细则,确保政策既放得开又管得住。我长期聚焦武汉医联体建设,通过深入调研提出多项创新建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分级诊疗体系完善。2023年6月,我带领课题组赴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调研“1+1+12”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发现该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远程会诊、影像共享和双向转诊,四年间惠及大量市民。同时发现,医联体内患者数据尚未完全互通,基层医生难以调阅跨院诊疗记录,导致重复检查等问题。为此,我在2024年武汉两会上建议加强分级诊疗平台建设,构建全市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实现诊疗数据“一卡通”,并制定远程会诊转诊标准,优化医生激励机制。此外,我参与武汉市红十字医院医联体评估项目,提出分级诊疗需“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就医体验、创新管理模式”三大路径,推动托管成效科学评估。其提案《关于以信息化促进医联体建设的建议》被相关部门积极吸纳,助力武汉打造“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服务体系,加速医疗数字化转型和分级诊疗进程。
我自2014年加入民建来,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区“优秀民建会员”和“参政议政先进个人”,同时被评为2024年度优秀市政协委员。多年的履职实践表明,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和提交提案工作绝非简单的“问题反映”,而是需要以系统性思维将微观案例转化为宏观政策。通过“小信息”的精准捕捉、科学分析和推动落地,用心、用情、用力去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既有助于解决具体的民生问题,又能推动制度创新与行业变革。这种“见微知著、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为新时代民建会员履职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唯有扎根基层、聚焦实效、协同创新,才能真正将“小信息”书写成服务大局的“大文章”。
(作者系民建界别市政协委员,民建武汉市委常委、硚口区委副主委,市民建科技与健康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