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夏区文艺创作捷报频传——由江夏区文化馆选送小品《下棋》在第一届武汉市“百姓明星”大赛总决赛中获得最具潜力奖,选送的《党的女儿》《梦北京》2个京剧作品在第十六届“和平杯”京剧票友邀请赛中获得集体节目银奖,9幅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在武汉市第十届“黄鹤群星奖”评奖活动中获得不俗成绩。在美术类获奖名单里,民建会员、江夏区文化馆馆长徐竞翔的名字赫然在列。画如其人,正如他创作的油画作品《城市的背后》里辛勤的城市建设者一样,区六届政协委员徐竞翔也为江夏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倾力奉献着……
徐竞翔创作的油画作品《城市的背后》
勤思敏行甘当扎根江夏的“躬耕者”
1987年出生的徐竞翔是土生土长的江夏人,毕业于江汉大学美术学绘画专业。尚在大学实习期的他,就因专业功底扎实被北京数家画廊邀请入驻,在接触到北京新锐多元的文艺思潮,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后,他不断思索到底能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做些什么。于是2008年底,他毅然回到家乡,从基层图书馆工作干起,投身到江夏公共文化事业中,这一干就是14年。从此,北京少了一位青年职业画家,江夏多了一位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文艺“躬耕者”。
2021年,徐竞翔调任江夏区文化馆馆长,他勤思敏行,每天总是最早到单位,厘清近期工作思路,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精心策划活动,特别是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五区战略”,他不断思索该如何在文化馆的业务工作中更好地贯彻落实“文化名区”,梳理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三大脉络:群众文化、艺术普及、非遗保护,并按照这一脉络带领团队精心组织策划了一场场形式新颖、内容多元,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
博学多才担当文艺创作的“领头人”
作为江夏区公共文化事业的践行者,徐竞翔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生命线,持续学习潜心钻研,主导创作出了一批文艺精品。
2021年徐竞翔作为主创人员参与创作湖北小曲《鹤归来》,获第四届湖北艺术节“楚天群星奖”金奖、第十届武汉市“黄鹤群星奖”(曲艺类)黄鹤群星大奖,展现了武汉人民庚子年不畏艰难、万众一心抗击新冠疫情的英勇历程;在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区党代会等重要时间节点,第一时间创作出如湖北大鼓《百年征程 伟大光荣》《复兴畅想曲》、劲舞快板《五个江夏 明天更美》等一批紧扣时代脉搏的主旋律文艺作品。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创作出方言快板《合力追剿“德尔塔”》等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文艺作品。他积极推动宣传江夏区传统文化,以市级非遗项目楚地菖蒲造景艺术为素材,拍摄微视频《菖蒲颂清风》,以95后非遗传承人柯进为主角,创新拍摄《新人奋进老酒飘香》微纪录片,连续两年入选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为江夏干部群众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塑造英雄城市形象。
组织省市区书画名家前往江夏文化古迹采风
美术科班出身的他坚守初心坚持美术创作,利用业余时间用画笔深耕不辍,创作出大量深入生活、贴近基层,为时代而歌、为江夏而绘的美术佳作,受到群众和业界的广泛好评,如展现疫后美好生活的ipad绘画《朋友圈——春天的旋律》入展“百年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武汉市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展现江夏古桥风光的绘画作品《灵港桥边》《小南桥》被武汉民建书画院收藏,展现江夏发展历程的绘画作品《新城》入选湖北省委统战部、湖北美术学院、各民主党派主办的“喜迎二十大·共筑同心圆”美术作品展,前不久为农民工群体创作的油画作品《城市的背后》也在武汉市第十届“黄鹤群星奖”评奖活动获奖。
作为文化馆的馆长,徐竞翔持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研究撰写《大众传媒背景下的长江水文化传播》《江夏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探析》等多篇论文,筹备主编《楚天首县·江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书籍。
2021年,徐竞翔被武汉市委组织部、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记功,被区文联推选为副主席。
知难而行勇当传承文化的“先行者”
去年端午期间,由徐竞翔担纲总导演的江夏区首届“走桥”活动被新华社、新华网、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关注,全网获得了600万+的浏览量,看到江夏文化火热“出圈”,向来沉稳的他不禁眼眶湿热,他的思绪又回到了山坡南桥,回到了那个摩顶放踵、连续奋战十余个日夜的“战场”。
南桥座始建于1349年,是武汉乃至湖北地区年代最早且有明确纪年的单孔半圆形石拱桥,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曾是繁荣的码头街市,连通了江夏的古驿道,同时也是江夏“文化名区”战略的重点项目之一。可随着时代的变迁,南桥昔日的繁华沉寂已久,让南桥再次“活起来”成了徐竞翔的一大心愿,为此他查阅了《江夏县志》《江夏史志》《饶氏宗谱》等大量史料,又通过田野调查、寻访老人等方式挖掘整理了南桥的故事和《南桥的传说》,并组织团队绘制《南桥市集复原图》。在查找到相关资料时,他仿佛看到桥上络绎不绝的行人,桥下迎来送往的商船,岸边烟火鼎盛的商铺像幻灯片一样跃然纸上。如何以更鲜活、饱满的形式让今时今日的人们也能感受到当时的风貌?徐竞翔心中燃起了一个大胆而创新的想法——对当时的场景进行了重现和复原,举办一次“走桥”活动。
于是他连夜起草方案,拟定赶在端午节举办,次日清晨便赶到南桥现场勘测,现实却困难重重:一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当时距离端午节仅有12天时间;二是没有电,南桥所在之地人迹罕稀,缺乏便捷的电网设施;三是没有路,南桥除了一条主入口外,没有其它通行之路,路上又杂草丛生,田埂上也泥泞松软,不具备开展大型活动的条件;四是没有船,徐竞翔原本设想“走桥”活动时桥上行人,桥下行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周边的村民早已不再使用传统的摇橹船;五是没人,在偏远的郊野举办一场实景演出活动江夏尚史无前例,就算找齐了演员,观众也难前来观看。
时间紧、困难多、条件苦、任务重、压力大,徐竞翔却知重负重,没有丝毫放弃的念头,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信路再难,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足够的时间,他就以桥为家,只为节省出每趟从纸坊到南桥往返的3小时车程,全力以赴加快活动筹备进度;没有电,他就主动对接协调到应急电力保障车;没有路,他就身先士卒带头冲刷泥泞,修剪杂草,并在桥对岸开辟出一块视角绝佳的观演区,他还搬来200余块地砖,并利用树杈打桩加固,保障群众安全地通往观演区,同时为了方便周边群众日后出行,他又多方联络拖来2卡车碎石,自己带头铺一铲一铲地平整路面;没有船,他就寻遍了江夏沿湖的村湾,最终在大咀渔业村找了一艘年久失修的木船,修好船后,他又四处打听找到一位会摇橹的渔夫;没有观众,他又马不停蹄地顶着烈日拍摄制作预热视频,并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就这样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在距离活动开始还有2天的时候,一个古香古色的“南桥市集”已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眼看一切准备就绪,然而现实却来了一次沉重的打击。时值盛夏,一场雷暴雨突然席卷,顷刻间狂风大作,暴雨滂沱,数个市集摊位被吹入河中,招牌幌子掉入泥泞,木船也因积水过多险些沉入湖底,精心布置的活动场地转瞬化作一片狼藉,此前做出的诸多努力仿佛又付诸东流。面对此情此景,徐竞翔来不及灰心,顾不上被暴雨浸透的衣鞋,他紧急联系制作新的幌子,雨稍小就迅速投入到补救工作中,不顾危险跳入齐胸深的河水中将重达800余斤的木船拖到岸边,并拴紧纤绳固定好,又一一打捞起市集摊位并用沙袋加固,看到路上坑洼处积水严重,他来不及使用工具,就用徒手清理浑浊不堪的泥水……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努力下,设置了古风市集、非遗展示、汉服体验、文创产品、泊船码头、钟磬礼乐等多个区域的“南桥市集”再次“整装待发”。
徐竞翔徒手清理南桥积水
皇天不负有心人,“走桥”活动当天,天空艳阳高照,南桥上商贾往来、行人摩肩,古桥的春天仿佛再次到来,古郡的风华就此重现,十里八乡的群众都自发赶来围观这场令人叹为观止的“走桥”活动,大家都被活动展示出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力量深深感染,一时间掌声雷鸣、喝彩不迭,盛况空前。“念念不忘”的徐竞翔也终于等到了他的“回响”。活动结束后,南桥名声大振,又重回了大众的视野,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游玩打卡,而疲惫不堪的徐竞翔没有休息片刻,又连续忙活了2天清理活动现场,恢复了古老南桥的原貌,不给古老的文物增添一丝多余,在心里轻轻说了声“再见”后,又转身奔赴下一个“战场”。
盛况空前的江夏区首届“走桥”活动
献计出力誓当履职为民的“勤务兵”
作为江夏区民建会员,也作为一名区政协委员,徐竞翔扛牢使命与担当,积极履行委员职责,曾被民建市委会评为先进个人。他从本职工作出发,在“文化名区”建设上做大量调查研究,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及提案。2020年,徐竞翔参与撰写《关于江夏区城市森林公园融合文化、体育、旅游发展的提案》,将三山周边文化、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梳理,提出建议,被区政协立案办理;2023年,他多次实地考察并查阅史实资料,撰写《关于进一步挖掘金口会馆(公所)文化的提案》,提出探源金口会馆公所、商帮行帮文化,是一把开启金口商贸文化的钥匙,能进一步充实和彰显“古武汉的源头,今武汉的缩影”文化元素。该提案同样被立案办理,将为挖掘和传播江夏文化作出贡献。
踔厉奋发初心不改,风雨兼程笃行不怠。好的时代召唤有能力、肯干事、会干事的青年奋斗者,徐竞翔以勤思作笔,以敏行为色,就如同他画作《城市的背后》里的城市建设者一般,俯下身子专注到忘我,为江夏文化建设添光加彩。
(来源:综合整理自“江夏政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