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强
金秋十月,秋兰飘香。10月20日,在张再强主委和徐莉副主委的带领下,我们民建武昌区委一行15人前往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冷遹纪念馆参观学习,缅怀民建创始人之一冷遹先生。冷遹纪念馆朱志清馆长对冷遹先生的生平及重要事迹做了详细生动的介绍,民建镇江市委孙中良副主委对冷遹先生在爱国民主统一战线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与我们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在先生故里,我们重温冷遹先生事迹,学习冷先生追求真理、力争民主、爱国爱乡、大公大德的高尚情怀。作为一名民建会员,更要以冷遹先生为典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荣辱与共。
冷遹,字御秋。1882年6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黄墟镇(今镇江市丹徒区黄墟镇),卒于1959年8月。 冷遹先生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亲历辛亥革命、创建民国、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重大事件,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始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前身)创始人、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建国会前身)创始人。他是一位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也是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民主建国的倡导者和实践家。他参加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仪式,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唯一的亲历两次“建国”典礼并均出任高官的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是中国统一战线的先驱者,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一、不同时期的冷遹寻求和践行“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道路;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和建立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在看到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后,冷遹产生了依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倾向,加速了与中共合作的进程。
1、革命救国。冷遹先生1905年毕业于安庆武备学堂,1906年在赵声的影响下加入同盟会。 1909年秋,冷遹应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的赵声密约,只身赴香港为革命继续努力。遇王孝缜(同盟会员)延览新军人才,两人一见如故。王孝缜邀冷遹同入广西,冷遹在广西任陆军小学提调,大力宣传革命主张,介绍进步学生加入同盟会。历任同盟会广西支部副支部长,代理支部长、民军混成帮统,参加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授予其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大家宣誓之后,在誓词上按手印。孙中山先生看见最后一个冷遹不按手印便问原因,冷遹沉思道:“我认为不应该宣誓效忠一人,不应该以名利号召入党,因为这样违背革命党素来提倡的平等、自由之精神。所以我不按手印。”充分表现了他的民主思想。1915年回国,参加护国战争和护法运动,任参谋处长。护国军政府正式成立后,孙中山任命其为护国军政府总参议(武官最高职位)及内务部副部长、代理内务部长。护法运动失败后,他决心脱离军界和政界开始了他的另一种探索----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
2、教育救国、实业救国。1917年,冷遹与黄炎培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职教社中,他积极进行乡村改进试验,兴办教育事业。创办了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黄墟国立小学、黄墟园艺学校,接办镇江市丁卯农村小学,参与并支持筹办私立京江中学,开办民众夜校和家庭识字班等。1921年起,冷遹创办了江北盐垦公司、永安蚕种场、益民蚕种场等企业,组建了福华丝绸公司,恢复了嘉兴丝织厂等。1928年春,冷遹代表地方人士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建立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试验区在村政、规划、农业、教育、卫生、经济、水利建设等方面作了很多造福桑梓、繁荣农村的工作。冷遹在试验区成立大会上充满激情地说:“农村破产即国家破产,农村复兴即国家复兴。……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黄墟的村容村貌就一定会漂亮起来,大家的日子一定会富起来。”可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将冷遹寻求的“救国安民”的理想践踏得支离破碎。镇江沦陷,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夭折了,创办的学校被迫停课停办(如京江中学迁校上海并停课)。当冷遹闻悉日本帝国主义破坏中国蚕丝业的情况时,曾愤慨而又辛酸地说:“国家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坎坷艰辛地开创一点实业,虽然也能对国家有所裨益,但终于是徒劳的。”
3、抗日救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冷遹投身抗日救国运动中去。1937年8月,冷遹与陆小波、严惠宇在镇江发誓保持民族气节,坚持抗战到底。1938年7月入蜀,任国民参政员。1939年1月,与张澜、黄炎培等人联合发表宣言,声讨汪精卫叛国投敌罪行。期间与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等常来往来,共商时局。冷遹由衷拥护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为协调国共关系作了大量的工作。1944年9月,在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会议上,支持林伯渠代表中共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呼吁团结抗日。嗣后,多次发表声明,要求国民党与各党派合作,挽救危局,并与中共方面接触更加频繁。
4、民主建国。抗战胜利后,基于对当时局势的认识判断和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影响,民族工商业代表人士和与其有联系的知识分子,于1945年12月16日在重庆成立了民主建国会,冷遹当选五人常务监事之一。《民主建国会章程》和《民主建国会成立宣言》确立了民建的政治纲领和政治主张,体现了当时民族工商界和知识界对和平统一、民主建国的期望。然而,国民党制造了“沧白堂事件”、“较场口事件”、“下关事件”,对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进行了抓捕和杀害,冷遹等民主人士从血的教训中逐渐觉醒过来,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人民、反动独裁的真实面目,寄希望于国民党、走“中间路线”的“民主建国”之路是不现实更是行不通的。正如冷遹先生的挚友黄炎培先生在1947年发出的感慨:“今后只有一件大事,我们应该依靠中共,并与中共取得联系。”
二、访问延安,坚定信念,高举民主、爱国统一大旗。
1945年7月1日,冷遹与黄炎培等6位参政员访问延安。冷遹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的施政政策和解放区的成就,接触和认识了大部分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和高级将领,并与毛泽东多次面谈。在延安访问五天,双方商定两点共识:国民大会停止召开;从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7月5日,冷遹一行结束延安访问,飞返重庆。7月14日,当国民党准备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时,冷遹等3人发表《关于不参加国民大会问题讨论的书面声明》,支持中共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8月28日,中共中央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冷遹到九龙坡机场欢迎。9月5日,冷遹等赴延安的6人,借中央研究院请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吃饭。席间,毛泽东向冷遹等6人敬酒道:“诸公团结为怀,甚为钦佩。我向大家敬酒一杯,表示谢意”。冷遹等为毛泽东不凡的气魄和宽广的胸怀所折服。延安之行,使冷遹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国的光明前途有了新的信心,鼓舞了他追求真理的勇气,成为他一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1945年10月,冷遹回到镇江。他经常与家人侃侃而谈,称赞“延安的社会是个理想的社会”,“那里个个劳动,人人安居乐业”,“要懂得人与人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而没有贵贱之分。在延安就是这样。”他经常告诫家人:“知识是从实践中来,从工农中来,所以共产党提出向工农学习的主张是对的。你们不要轻视工人、农民。”毛泽东送给他的一条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生产的毛毯,他十分珍惜:“别看这毯粗一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那里才是真正办事业的。1945年12月16日,基于对当时局势的认识判断和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影响,民族工商业代表人士和与其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在重庆成立了民主建国会,冷遹当选五人常务监事之一。《民主建国会章程》和《民主建国会成立宣言》确立了民建的政治纲领和政治主张,体现了当时民族工商界和知识界对和平统一、民主建国的期望。民主建国会于1948年5月23日通过“赞成中共五一口号,筹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的决议。在国共两党之间的激烈斗争中,最终选择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共团结合作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三、矢志不渝,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1949年9月,冷御秋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去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部长、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兼江苏省主任委员等职。1954年11月5日,毛泽东主席任命冷御秋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不久改为副省长)。1959年8月,有病在身的冷御秋看望少年时的朋友江月青,江月青对大跃进的一些做法不太理解,更担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而冷御秋对此则满怀信心,开导老朋友说:“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可能出现某些失误,甚至会犯错误,但是总会得到改正的,你不要气绥,要坚信党的领导,跟共产党走到底。”这是他毕生的肺腑之言,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与忠诚,坚决跟中国共产党走的坚强信念。
冷遹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他毕生以救国为己任,自小发誓“他日得志,定要让个个贫苦人有饭吃、有屋住”,他兴办实业、造福百姓、他富民强国的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志同道合,所以逐渐认同并选择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一生追求进步和真理、光明磊落、实事求是、清廉俭朴,立场坚定,热爱祖国。他从一个普通的士兵,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民主主义战士,进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和杰出的党外代表人士。冷遹先生始终把握中国历史前进的脉搏,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始终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冷遹先生在中国共产党爱国民主统一战线从达成默契到结成同心,从精诚合作到亲密共事这几个阶段的历史,可以清晰地浮现出冷遹先生伟岸的形象和高尚的人格。正如黄炎培赞誉的一样,冷遹先生“才大功偏实,名藏位自高”,“实”在他的功绩,“高”在他的人品。冷遹先生,一代先哲楷模!永远的爱国先锋,民主斗士!